2019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5-20
  

  • 全选
    |
    目录
  •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朱劲松, 郭晓宇, 亢景付, 侯华兴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1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耐候钢以其优越的耐久性受到了桥梁设计者的重视和广泛关注,扩大耐候钢桥在中国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鉴于目前中国耐候钢桥设计理论和方法匮乏的现状,通过调研国内外耐候钢和耐候钢桥研究文献,主要参考美国、日本和欧洲耐候钢桥建设经验,对耐候钢的应用研究现状以及耐候钢桥设计方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下耐候钢的腐蚀机理、耐候钢腐蚀后的力学性能退化、耐候钢桥设计理论和细节设计方法等内容,总结和分析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尚存的问题。分析表明:当大气中Cl-和SO2浓度分别低于3,20 mg·(m2·d)-1或者非海洋大气环境中大气腐蚀等级为C2,C3时,可以裸装应用耐候钢;荷载作用下保护锈层存在开裂和脱落现象,锈层开裂为氧气扩散提供了通道,减弱了其对基体的保护能力,导致钢材进一步锈蚀,并且易发生局部腐蚀;裸装应用的耐候钢在使用不当时会产生较严重的腐蚀,从而导致力学性能退化,尤其是在应力腐蚀和腐蚀疲劳状态下其力学性能退化更为严重;钢桥细节设计方法对保证耐候钢的耐蚀性至关重要,定期维护可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应用耐候钢可使钢桥全寿命周期成本显著降低。分析结果旨在为今后中国耐候钢耐蚀机理和力学性能的研究探明方向,并为耐候钢桥的设计和建造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
  • 戴杰, 秦凤江, 狄谨, 陈永瑞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7-3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深化对斜拉桥成桥索力优化问题的认识,系统回顾斜拉桥成桥索力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与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将斜拉桥成桥索力优化方法分为指定结构状态的优化方法、弯曲能量(弯矩)最小法、数学优化方法、影响矩阵法、分步优化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原则阐述各类方法的求解思路与优化过程,并总结各类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局限性;探讨斜拉桥成桥索力优化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指定结构状态的优化方法其优化目标明确,力学概念清晰,计算方便,但无法兼顾主梁和桥塔的受力和变形,很难获得全局合理的结果,目前仅用于初定斜拉桥成桥状态;弯曲能量最小法的目标函数综合考虑了主梁和桥塔的受力与变形,体现了索力优化的本质特征,能够获得较为合理的优化结果,但在不添加任何约束条件时所得结果仍需进行后续调整,目前也多用于初定斜拉桥成桥状态;数学优化方法可根据不同类型斜拉桥的结构特点选择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与优化算法,所得结果也可兼顾斜拉桥各个构件的受力和变形,适用性较强,智能优化算法因其较好的全局收敛性、通用性和便于并行处理等特点,使得其在斜拉桥成桥索力优化乃至结构优化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矩阵是建立索力与目标函数关系的纽带,是一种综合的索力优化工具,但它需要在明确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求解;分步优化方法融合了多种优化方法的优势,可根据不同类型斜拉桥的受力和变形要求,分步骤选择不同方法全面优化斜拉桥的成桥索力;为适应斜拉桥大跨径化、主梁纤细化以及结构体系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探索针对性或普适性更强的成桥索力优化方法、斜拉桥成桥状态与施工状态耦合优化、将更多优秀的智能优化算法应用于斜拉桥索力优化以及将数学优化算法与有限元程序进行嵌入式融合等问题均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 道路工程
  • 刘飞禹, 吴杰杰, 陈江, 蔡袁强, 徐长节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38-46,5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实际工程中路面结构在各类情况下的变形特性,采用Timoshenko梁模型模拟路面及基层特性,Pasternak地基模型模拟路基特性,考虑路面基层间的水平摩阻、路面和基层梁单元的形心轴向位移、基层材料与路基土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根据弹性体的虚功原理列出虚功方程,离散后得到单元切向刚度矩阵,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组装并采用迭代法进行求解,得到路面结构在不同参数作用下的变形结果。分析基层厚度,模拟水平制动荷载、水平摩阻系数及其他参数对路面结构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基层作用和水平摩阻,采用线性Winkler地基模型计算所得结果与已有文献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验证了该模型与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加厚基层厚度能抑制路面沉降及弯曲变形,路面与基层间的摩阻能减小路面沉降,两者都会增大形心轴向位移,水平摩阻的影响不能忽略;模拟水平制动荷载会引起路面微小的转动并从而引起路面结构的变形;增大地基极限承载力能减小路面沉降,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路面的弯曲及轴向变形,但效果不显著;增大基层中的剪切作用能有效减小路面沉降及弯曲变形,基层中最终剪应力的大小对路面形心轴向位移的影响尤为明显。
  • 李婷, 苏谦, 刘宝, 夏昊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47-5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筋土挡墙因具有造价低廉、施工简便等优点而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中被广泛应用。作为一种轻型柔性支挡结构,加筋土挡墙易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目前已有的加筋土挡墙水平位移计算公式大多忽略了加筋区整体在土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有必要提出一种准确计算加筋土挡墙总水平位移的解析式。将加筋土挡墙总水平位移分为加筋区内部筋材伸长产生的水平位移和加筋区整体在土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两部分。假定加筋区内部破裂面由0.3H法确定,根据胡克定律建立计算加筋区内部由于筋材伸长产生的水平位移解析式;假定加筋区为一复合弹性体,根据虚功原理建立加筋区整体在土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水平位移解析式,两部分共同构成了加筋土挡墙的总水平位移。结果表明:随着填土模量、填土内摩擦角、填土黏聚力、筋材抗拉刚度和筋材长度的增大,加筋土挡墙的最大水平位移逐渐减小;筋材伸长产生的位移占总位移的比值随填土模量、填土内摩擦角、筋材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填土黏聚力和筋材抗拉刚度的增大而减小;与原型试验测试值和数值模拟值相比,该解析计算结果可反映加筋土挡墙墙体位移沿墙高的分布规律,同时与既有经验公式相比,该方法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值。
  • 张广泰, 方烁, 叶奋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57-63,99.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橡胶沥青黏度高、掺量低的问题,用双螺杆挤出法对胶粉进行脱硫,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螺杆高温挤出时胶粉力学性能损失大的问题,采用双螺杆分别在低温(低于170℃)120℃、160℃和高温200℃、240℃挤出胶粉,再分别以20%、30%、40%的胶粉掺量(质量分数)制备12组胶粉改性沥青。通过溶胶含量试验,测试胶粉的脱硫程度;采用布氏黏度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研究挤出温度、胶粉掺量对胶粉改性沥青加工流动性能、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活化工艺结合双螺杆挤出工艺制备的胶粉溶胶含量有较大提高,160℃挤出温度下溶胶含量较120℃挤出温度下溶胶含量提高了2.13%;黏温曲线中,活化挤出胶粉改性沥青相比橡胶沥青黏度降低较为明显,说明活化挤出工艺能很好地改善橡胶沥青黏度高的问题;随着挤出温度的升高,胶粉改性沥青复数剪切模量逐渐降低,同时在低频区相位角不断增大,意味着弹性性能逐步减弱;挤出温度为120℃和160℃时,胶粉掺量的增加能改善沥青高温性能和弹性恢复性能,但温度升至200℃及240℃时,高温性能随掺量增加有所降低,240℃时弹性恢复性能也开始降低;12组样品中160℃挤出温度条件下,各掺量胶粉改性沥青流变性能较好,加工流动性能也相比橡胶沥青有较大改善。
  • 游庆龙, 邱欣, 杨青, 吴金洪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64-7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液态离子型土壤固化剂加固红黏土的强度特性,采用美国Road Bond公司生产的液态离子型土壤固化剂对浙江金华地区的红黏土进行加固。在试验确定的最佳离子土壤固化剂掺量0.014%条件下,通过在试样土中加入不同掺量水泥、石灰,成型2种不同压实度(96%、98%)试件,分别进行固化土混合料的抗压回弹模量、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冻融强度试验,分析离子土壤固化剂加固红黏土的强度变化规律,并铺筑试验路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红黏土中加入离子土壤固化剂后,其塑性指数有所降低,形成更为密实结构,固化剂、水泥或石灰的掺入都能增加混合料的抗压回弹模量,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掺入石灰对抗压回弹模量的增强效果优于水泥;各配合比混合料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受压实度影响较为显著,98%压实度固化效果优于96%压实度,固化剂、水泥、石灰的掺入均可较好提升试件的劈裂强度,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其冻融抗压强度损失BDR也随之提高,其抗冻性能越好。结合现场试验路的情况,建议在实际工程中严格控制其压实度。
  • 桥梁工程
  • 战家旺, 高胜星, 闫宇智, 周勇军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72-79.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使得理论计算的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与试验结果更加吻合,并且降低静载试验成本,在铰接板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模型修正技术的公路简支板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简化分析方法。该方法建立了一种可以考虑板间接缝剪切变形的简化分析模型,并推导了相应的静力和动力方程。针对简化模型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以待测桥梁动力试验测得的自振频率和桥梁跨中振型构造目标函数,以竖向弹簧刚度k、扭转弹簧刚度Ψ以及剪切弹簧刚度kq为待识别参数的模型修正方法。通过提出的模型修正方法,得到实际状态下桥梁的主要参数,以简化模型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影响线为基础,可计算各板梁的横向分布系数;验证了不考虑板梁间接缝剪切变形时,基于简化模型的横向分布系数分析结果与铰接板梁法相同,从而证明了所提简化模型和分析方法的可靠性。最后以一座桥梁为对象,进行了动力测试,识别了简化模型的物理参数。模型修正之后的模态频率和实测值吻合良好,同时振型之间的MAC(模态保证准则)系数也接近于1,从而表明利用所提的模型修正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简化模型的物理参数,使理论模型和实际桥梁吻合。
  • 郭健, 朱敏俊, 孙博, 赵钦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80-8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索承桥梁中格构式梁体具有多种截面形式复合的特点,其抗风性能难以通过常用的二维数值仿真来分析,以东部沿海一座格构式拱桥为研究背景,考虑格构式系梁的结构特点和栏杆等附属设施的影响,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格构式系梁的静力三分力系数进行精细化分析。基于不同计算区域的模拟精度需求,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混合网格划分;针对复杂格构式系梁的流场特征,优化选取流场尺度规模、边界条件和湍流模型等计算参数分析获得大范围风攻角下的三分力系数;将所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栏杆等附属设施对三分力系数的影响以及数值模拟误差与风涡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小风攻角范围(±4°)内,有栏杆的三维数值模拟具有较高的精度;栏杆等附属设施对格构式梁体的抗风性能有一定影响,考虑栏杆等附属设施的精细化数值模拟比不考虑栏杆的计算误差平均降低20%,且增加了梁体所受的静风荷载,在实际工程中应当对栏杆等附属设施予以重视;不同风攻角下的风涡特性与数值仿真的误差存在相关性,随着风攻角的增大梁侧的风涡效应明显,这使得三维数值仿真的误差开始增大,尤其是在正大风攻角的情况下模拟精度下降严重。
  • 宋瑞年, 占玉林, 赵人达, 牟廷敏, 范碧琨, 邵俊虎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88-99.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波形钢板剪力键的抗剪性能和破坏机理,设计了开孔和无孔2类波形钢板剪力键试件,进行推出试验研究。测试了试件的抗剪刚度、抗剪承载力、加载过程及破坏模态,随后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试验全过程进行模拟,并开展波形钢板剪力键构造参数分析,探讨了混凝土强度、钢板厚度和高度的影响。根据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波形钢板剪力键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波形钢板剪力键具有较高的抗剪承载力和良好的延性,当荷载-滑移曲线进入水平段后,仍能承受较大的相对变形,同时保持承载力不降低。无孔类剪力键依靠倾斜钢板材料的屈服来传递剪力,抗剪承载能力较高;开孔类剪力键主要通过倾斜钢板传递剪力,贯通钢筋和混凝土榫也能发挥一定的抗剪作用。剪力键开孔及设置贯通钢筋能增强混凝土板的整体性,开孔类剪力键试件的裂缝分布范围更大。试件破坏时,波形钢板剪力键发生明显变形,钢材达到极限强度,材料的利用效率高;波形钢板厚度、波形钢板高度和混凝土强度均是影响波形钢板剪力键抗剪承载力的关键因素,设计时需综合考虑并进行合理匹配,以便充分发挥各材料的性能;提出的波形钢板剪力键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 黄福云, 林友炜, 程俊峰, 杨芳芳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00-114.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整体桥具有使用寿命长、施工方便、造价及养护费用低等特点,目前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然而,整体桥在季节性温度荷载作用下会发生往复位移,并产生桥台-桩基-土相互作用。为此,以福建上坂大桥为背景,设计制作桥台-桩基结构试验模型,开展桥台-H形钢桩基-土相互作用低周往复荷载拟静力试验研究,主要研究桥台、桩基的滞回性能与变形规律以及桥台-桩基-土三者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桥台与桩基的等效黏滞阻尼比均较大,其值大于0.15,即整体桥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耗能能力;整体桥在温度作用下桩基处于弹性状态,但会发生残余变形,同时在台背与桩顶的一定宽度和深度范围内存在土体脱空现象,实际工程中产生桥头跳车、搭板沉降的原因不仅与台后土体的特性相关,还与桥台结构的受力机理相关;仅测量和分析上部未入土结构的变形并不能准确反映整体结构的变形规律;试验循环加载全过程桥台-桩基-土相互作用会产生累积变形,其中桩基的累积变形要大于桥台的累积变形,且其累积变形远大于任意单步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目前对于现有桥台-桩基变形的理论并未考虑累积变形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有关规范的制订提供参考。
  • 隧道工程
  • 禹海涛, 萧文浩, 赵旭, 袁勇, 柴瑞, 刘洪洲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15-122,18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柔性管节接头是沉管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头的压缩性能决定了沉管接头的水密性能及安全性,但目前针对沉管隧道柔性接头压缩性能的研究相对缺乏,接头压缩性能参数的取值缺乏试验结果的支撑。基于此,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研究背景,设计了几何比尺为1:10的隧道管节和接头模型,并进行了大比尺结构试验和止水带材性试验。通过对沉管隧道管节柔性接头逐级施加轴向荷载,试验获得了接头轴向位移随轴向荷载的变化曲线,并与止水带材性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柔性接头的非线性压缩性能:接头压缩性能受GINA止水带自身压缩性能影响;相比材性试验,结构试验结果中接头压缩量普遍偏小2~3 mm,相对差异可达21%。为了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二维和三维止水带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试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并量化了试验中支座摩擦、止水带长度、形状及其横向约束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规律。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支座摩擦、止水带长度及横向约束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但止水带纵向尺寸对结构压缩性能影响较为显著,结果相差最大达到8.8%。最后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模拟沉管接头压缩性能的简化力学计算模型,亦可应用于其他柔性接头的轴向力学分析。
  • 张欣, 黄志义, 张天航, 张驰, 康诚, 吴珂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23-13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风特性是影响城市隧道内外环境的关键,为深入研究带出口匝道城市隧道风量及风量分配的变化规律,获得隧道总风量及分流比的高效控制策略,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搭建总长为38 m的1/20带匝道隧道通风比尺模型,研制可实现8台模型风机联动的变频控制系统、16个断面的速度及压力数据的实时测量与自动采集系统(该系统在风速u ≥ 2.5 m·s-1时,比尺模型同步满足阻力、惯性力和压力相似准则),进行各通风段射流升压力变化对隧道内风量及风量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隧道主线通风段与匝道通风段风量存在联动耦合效应,当调节某通风段射流升压力时,该通风段及与之串联的通风段风量均随着射流升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与之并联的通风段,风量随射流升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总风量和分流比分别是影响城市隧道内、外环境的关键因素,调节分流前主线段射流升压力不改变分流比,但对控制隧道总风量变化最为高效,单位射流升压力作用下的总风量变化幅度达1.43%·(N·m-2-1;调节分流后主线段或匝道段射流升压力对隧道总风量的影响有限,但能有效控制分流比,单位射流升压力作用下的分流比增幅分别为(-4.43,4.16)%·(N·m-2-1;利用分流前主线段的射流风机控制隧道内环境,利用分流后主线段或匝道段的射流风机控制隧道外环境,是最为高效的通风控制方法。
  • 交通工程
  • 郑泽东, 刘昊, 李永东, 徐政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32-14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是能源消纳的重要领域,其对社会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在陆路交通方面,轨道交通和小型客运车辆的电气化发展方向相对清晰,而公路货运尚无明确的技术路线。为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在交通领域中的使用,发展并推广电气化公路技术,对重载卡车的蓄电池、燃料电池、混合动力3种电气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卡车负载的特点,对不同电气化方案进行评估。研究融合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混合动力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的电气化公路技术,从车辆动力技术、供电线路、受电弓与计费、新能源并网、编组智能驾驶运行5个方面对电气化公路方案进行介绍,可以实现公路货运系统的绿色、安全、高效运行。以10公里线路电气化为例,进行规划和成本估算,构建单车和区域(或路段)电气化的运营成本计算模型,基于燃油消耗和阻力分析2种方法进行计算。对车辆购置及改装、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环保效益等4个方面进行技术分析与成本测算。从供能技术变革、商业模式和推广路线3个角度对电气化公路技术的未来推广进行论证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电气化公路技术的应用与规模化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环境收益,其中的混合动力方案与架空线输电方案为面对未来可能的储能技术变革与无线输电普及打下重要的基础,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重载货车实现智能驾驶的重要步骤;与燃油驱动相比,电驱动百公里成本减少96元,单一重卡年运营成本减少18.8万元,百公里污染物(如: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均减少50%以上。
  • 宋现敏, 马林, 李丽丽, 高雨虹, 刘明鑫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42-15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设置公交专用道所带来的道路资源利用率低,相邻车道交通压力增大,专用道分时段开启致使社会车辆行驶混乱等问题,基于车种分离思想,提出一种公交车辆与右转车辆混合专用道的组织方式,允许公交车辆与右转社会车辆共用一条车道,以寻求保持公交优先与减少对社会车辆影响的平衡点。为论证该方案的可行性,首先,针对所研究的道路环境,提出了基于流量生成模型与配时优化模型的车道组仿真流程;随后,在考虑红灯时右转车辆行驶特性的前提下,建立了人均延误和车均延误的双指标评价矩阵模型;最后,分别在MATLAB和VISSIM仿真平台上,实现了对传统车道组、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车道组和公交专用道车道组3种方案的效益评价,并对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车道组的总体车均延误与人均延误在大多情况下处于较低水平,而公交专用道车道组和普通车道组也具有各自的优势区域;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的车道组织方式可以在保证社会车辆延误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确保公交车辆的优先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适用性,在工程实践中可作为公交专用道的过渡或替代方案。
  • 汽车与机械工程
  • 林歆悠, 李雪凡, 林海波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53-16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插电式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性和燃料电池耐久性,在构建燃料电池衰退模型的基础上,制定等效氢气消耗最小(ECMS)的反馈优化控制策略。ECMS反馈优化控制策略中目标价值函数的等效氢气消耗除包括燃料电池氢气消耗和动力电池等效氢气消耗外,还将燃料电池开路电压衰退转化成等效的氢气消耗加入到目标价值函数之中,以电机需求功率Pm、动力电池SOC值为状态变量,动力电池目标功率为控制变量,取使目标价值函数最小的动力电池目标功率作为参考动力电池目标功率输出,并根据反馈的燃料电池电压衰退速率对燃料电池系统输出功率限制变化值ΔPf进行动态调整,最终得到燃料电池目标功率。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插电式燃料电池汽车前向仿真模型,采用城市道路循环(UDDS)工况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电量保持(CS)阶段采用ECMS反馈优化控制策略,氢气消耗量降低2.6%,同时燃料电池的开路电压衰退降低4.1%,基于ECMS的反馈优化控制策略相比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在高效区间的工作点占比更高;与ΔPf分别为1,2,3 kW时相比,采用燃料电池系统电压衰退速率反馈调节ΔPf策略的氢气消耗量为0.105 3 kg,相比ΔPf为1,2 kW的氢气消耗量(0.121 3,0.110 2 kg)有明显优化,接近ΔPf为3 kW的氢气消耗量(0.102 9 kg),同时燃料电池电压衰退速率有明显的减小,整车经济性与燃料电池耐久性都得到了改善。
  • 鲍伟, 曹将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62-17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对湿式离合器出油口甩出油温度传感器的冗余校验和自我诊断,提出了一种基于粒计算约简的离合器出油口甩出油温度的模糊预测方法。首先分析出油口甩出油温度的影响因素,将主要影响因素作为预测输入量,并采用模糊推理理论预测当前离合器出油口甩出油温度。在设计模糊预测方法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实车数据得到车辆行驶时离合器处于高滑摩功率过程和低滑摩功率过程的不同特性,分别确定相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和模糊预测规则,从而进一步提高出油口甩出油温的预测精度。为了提高模糊预测算法的实时性,基于模糊预测规则创建模糊决策表,模糊输入量和模糊输出量分别作为决策表的条件属性集与决策属性集。利用粒计算理论对模糊决策表的条件属性集进行属性约简,通过削减冗余信息有效降低模糊输入量和模糊预测规则的个数。最后利用实车采集的数据对比分析约简前后模糊预测算法的单步运行时间和预测误差等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粒计算约简的模糊预测算法能够有效保障预测精度,同时拥有更少的模糊预测规则数和模糊输入量,有效解决了模糊预测算法占用资源较多以及实用性较差的问题。
  • 陈轶嵩, 丁振森, 王文君, 刘佳慧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72-18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的重要方向已成为行业共识,为评估氢燃料电池汽车不同制氢方案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影响,构建氢燃料电池汽车燃料循环以及4种制氢方案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数学模型,选取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丰田Mirai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评价对象,应用GaBi软件的基础数据库对其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价,同时对甲烷催化重整法、甲醇催化裂解法、电解水法和氨裂解法4种制氢方案的全生命周期能耗、排放进行量化计算。最后,以电力结构作为关键因素对当前最常用的电解水法进行情景模拟并与其他3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计算结果表明:电解水法制氢的矿产资源消耗、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均最高;甲醇催化裂解法制氢的矿产资源消耗和化石能源消耗均为最低,仅分别为电解水法的2%和3%;甲烷催化重整法制氢的环境影响最低,仅为电解水法的1.6%。情景模拟结果表明:电解水法的环境影响在煤电比例降低到41.6%的情况下仍然在4种制氢方案中最大,然而在水力单一清洁能源发电的极限情况下环境影响最小,但基于中国的资源禀赋,全面实现水力发电并不可行。因此,须从提升电解水法的能源利用效率、改进关键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使其成为未来大规模制氢的可行方案。
  • 董武, 谢诗元, 赵利军, 冯忠绪
    中国公路学报. 2019, 32(5): 181-19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19.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振动对水泥稳定碎石搅拌过程及其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不同搅拌方式搅拌功率曲线的测试,结合水泥稳定碎石在搅拌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流变状态,分析振动对水泥稳定碎石搅拌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水泥掺量的C-B-1型和C-B-3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开展振动搅拌与常规搅拌的对比试验,分析振动对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微观结构、干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碎石搅拌过程可根据搅拌功率变化趋势的拐点分为干拌阶段、弥散阶段、裹覆阶段和均匀阶段,混合料逐渐从弹性体转变为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弹性体;振动能量能减小混合料各组分间的内摩擦力,搅拌功率比常规搅拌方式低9.1%~15.2%,振动加快了各组分弥散阶段的搅拌过程,湿拌时间缩短了37.5%;与常规搅拌相比振动搅拌改善了水泥稳定碎石混合填充料的均匀性,微观结构均匀且致密,有更多的C-S-H凝胶使其抗压强度更高且强度变异系数更小;同强度标准时不同搅拌方式混合料水泥用量呈线性正相关,水泥节约量与水泥用量呈线性正相关,水泥节约率与水泥用量成反比例函数关系;振动搅拌混合料节约的水泥量随水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多;振动搅拌水泥掺量为5%的C-B-1型混合料时其平均最大干缩应变量要比常规搅拌的少20.4%,平均干缩系数少18.7%,且干缩系数变异性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