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路基加固与长期性能保持技术专栏
    崔新壮, 张小宁, 王艺霖, 曾浩, 高上, 曹天才, 吕伟, 韩柏林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6): 1-3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6.001
    路基湿度状态是影响道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服役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准确测量路基湿度、揭示路基湿度演化规律、提出合理的路基湿度调控技术一直是道路工程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路基湿度调控的相关研究中涌现出了大量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聚焦路基湿度测量方法、演化规律以及调控技术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有关路基湿度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表明,在路基湿度测量方法上,传统破坏性路基湿度测量方法逐渐被低扰动和非扰动测量方法替代,时域反射技术(TDR)、频域反射技术(FDR)和探地雷达技术(GPR)等新技术为路基湿度测量提供了新方法,但在原位、无损、精准和快速测量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在路基湿度演化规律研究上,理论计算、数值分析和缩尺模型试验是揭示路基湿度演化规律的主要研究手段,并从水-力-热多因素耦合下的非饱和土渗流、多孔介质的流动传热、缩尺模型的搭建等方面对路基湿度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然而路基湿度演化受复杂环境的直接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目前的研究成果尚不足以全面、精确地反映路基湿度演化规律。在路基湿度调控技术上,传统的路基内外部排水系统和以粒料隔离层为代表的路基结构在路基湿度调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由于无法阻隔路基内部的水汽迁移,其调控效果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以高性能吸疏水材料为代表的新型调控技术可实现路基湿度的主动调控,但尚未实现路基湿度的精细化、智能化调控,未来可向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实用性的路基湿度调控技术方向发展。
  • 路基加固与长期性能保持技术专栏
    徐佳伟, 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6): 76-8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6.006
    摘要 (843) PDF全文 (115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路堤边坡稳定性演化以及变形破坏特性,基于离心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针对降雨、地震后降雨、考虑初始降雨的地震后降雨等不同工况下边坡渗流、变形及失稳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将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地震动力荷载作用对路堤边坡变形的影响以及地震后降雨过程中路堤边坡孔压发展特点、变形演化规律与失稳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导致路堤边坡土体不连续变形以及表面张拉裂缝产生,滑移面上土体变形在下部最为明显和集中,且随着土体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与均质路堤边坡相比,含地震裂缝的路堤边坡在地震后降雨下,坡内孔压的发展更为迅速、增幅更大,且土体变形受地震裂缝的影响较大,主要沿着坡肩附近裂缝发展,而均质路堤边坡在降雨中的变形延伸至距离坡肩较远位置;前期降雨增湿作用造成路堤边坡土体饱和度增大和有效应力降低,地震作用下边坡变形明显,地震后降雨导致路堤边坡失稳启动时间提前且变形破坏更为迅速。
  • 桥梁抗爆抗冲击专栏
    樊伟, 钟正午, 王君杰, 夏烨, 吴昊, 吴青霖, 刘斌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8-6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2
    近年来,桥梁船撞事故频发,船撞已成为桥梁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推动桥梁防撞设计方法的发展与桥梁防撞技术的进步,对近20年的桥梁船撞研究展开综述,评述重点涵盖风险评估、响应分析与防护措施3个方面。首先,从实际的桥梁抗撞需求出发,搜集了中国2012~2022年桥梁船撞事故,总结出近年桥梁船撞事故所呈现出的4个新特征,弥补了这一时段中国船撞事故信息的缺失。然后,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切入,介绍了桥梁船撞风险评估方法与响应计算方法,总结了试验法、接触有限元分析法、等效静力法和等效动力法这4种碰撞响应计算方法的发展动机、特点、应用场景及局限性。防护措施方面,着重梳理了浮式拦截系统与自浮式防撞装置这2种被动防撞措施的发展历程与构造特点,以及主动预警防护措施研究中所涉及的算法实现与更迭。最后,指出了当前桥梁船撞研究在考虑全要素分析、多灾害耦合、规范化设计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对桥梁船撞研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做出展望。
  • 特别策划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2): 1-16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2.001
    近年来,我国桥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工程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桥梁的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基本前提。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桥梁工程学科实力,促进我国桥梁工程绿色低碳、可持续、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在分析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围绕桥梁工程结构设计与体系创新、防灾减灾与结构安全、绿色施工与智能建造、健康运维与长寿保障等四大主题,系统总结了我国桥梁工程领域近年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全面梳理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具体涵盖桥梁作用与分析、高性能材料、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大跨桥梁结构、桥梁基础结构创新、桥梁韧性抗震研究新进展、桥梁抗风、抗火、抗爆、桥梁工程抗撞与防护、抗水与韧性、桥梁多灾害耦合、桥梁高品质建造、绿色施工技术及建造技术、桥梁监测与评估、智能检测、桥上行车安全性、桥梁寿命增强技术、建养一体化平台、桥梁智能传感测试设备等21个热点研究方向,分析论述其学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该综述可为中国桥梁工程学科发展提供指引和参考,为桥梁工程领域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 汽车工程
    褚端峰, 王如康, 王竞一, 花俏枝, 陆丽萍, 吴超仲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209-23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19
    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法无需人工预先定义规则和模块间显式接口,直接从原始传感器数据映射出轨迹点或控制信号,消除了传统模块化方法中的信息丢失、级联误差等固有缺陷,突破了规则驱动下的系统性能瓶颈。近年来,基于自监督学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强大的“智能涌现”能力,显著推动了端到端方法的发展。然而,现有综述未能系统总结端到端自动驾驶的进展。为此,全面梳理了端到端自动驾驶研究进展、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首先,归纳了端到端模型的输入和输出模态,并基于端到端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对传统端到端方法、模块化端到端方法、生成式端到端方法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技术挑战进行了概述和对比分析;然后,总结了端到端模型的评估方法及其训练数据集;再则,探讨了当前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在泛化性、可解释性、因果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了端到端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场景数据生成为端到端模型训练提供支撑,知识驱动有助于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自监督学习有效提升模型的训练效率,个性化驾驶优化驾乘体验,世界模型则成为端到端自动驾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方向。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端到端自动驾驶的理论体系和提升系统性能提供重要的参考。
  • 桥梁抗爆抗冲击专栏
    宗周红, 甘露, 院素静, 李明鸿, 单玉麟, 林津, 夏梦涛, 陈振健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1-3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1
    伴随着事故型爆炸、恐怖袭击和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等威胁的增强,桥梁结构抗爆安全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目前桥梁结构设计中还没有特别考虑抗爆及其安全防护问题。从爆炸荷载模型、桥面板和主梁抗爆与防护、墩柱及缆索抗爆与防护、桥梁水下抗爆、整桥结构抗爆与防护、桥梁爆炸易损性分析和韧性评估等8个方面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归纳了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结构抗爆安全防护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一定的借鉴。
  • 交通工程
    杨晓光, 刘麟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14-34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21
    拥堵、事故、排放与能耗等“交通病”日趋凸显,提升城市交通治理能力及现代化水平是防治交通病的重要策略。城市道路交通体检(Urban Road Traffic Examination, URTE)旨在城市体检的基础上聚焦城市道路交通,定期监测城市道路交通健康状态,以及时、精准地发现交通病并诊断致因,是交通治理的关键基础和有效环节。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交通体检数据获取和分析技术的变革,城市道路交通体检已成研究热点,但尚处起步阶段。通过梳理和分析城市交通体检的内涵、外延及理论基础,提出城市道路交通体检概念及体系架构,包括研究体系和应用体系。针对研究体系,特别综述了城市道路交通体检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首先总结了相关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应用价值,归纳了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交通状态参数计算方法;随后,进一步梳理了全息城市道路交通特征、交通病识别和特征分析及体检指标构建方法;最后,从交通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层面,依次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病(问题)致因。综述研究表明:虽然城市道路交通体检研究已初具基础,但关于交通体检指标体系及方法体系构建、交通健康状况诊断和交通病致因解析等关键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展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城市道路交通体检研究提供参考。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刘志, 李国强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1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01
    为计算车辆火灾下悬索桥吊索系统的抗火性能,将桥梁车辆火灾分为五级:第一、二级为乘用车火灾,第三、四级为货车火灾,第五级为油罐车火灾,采用不同的最大热释放速率和最大燃烧时长对其进行表征。根据已有的车辆火灾试验,验证该分级方法的合理性,并结合车辆火灾事故,建立第三、四、五级车辆火灾火源的几何特征。采用圆柱火焰辐射体模型,计算乘用车火灾的空间辐射热流密度,并得到3例足尺汽车火灾试验的验证;采用棱柱火焰辐射体模型,计算货车火灾的空间辐射热流密度;采用经液化天然气池火试验验证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计算有横风时油罐车火灾下吊索表面的空间热流密度包络;推导了吊索截面在辐射热流密度边界条件下的增量法升温计算公式,并得到了有限元模型的验证。根据已有的高强钢丝高温力学性能试验,基于吊索在火灾下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提出了吊索临界温度与吊索设计安全系数的函数关系。最后,整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分级车辆火灾下吊索系统抗火性能的五步计算方法,可为悬索桥吊索系统的抗火安全评定与设计提供参考。
  • 路面工程
    王朝辉, 陈谦, 李彦伟, 左志武, 冯雷, 黄帅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1-1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01
    为进一步开拓吸能材料在道路养护领域的全新应用,赋予预防养护封层兼顾路表功能改善与既有路面结构承载力提升的双重功效,以新型路用吸能材料为载体,“夹芯式”封层结构为框架,考虑纹理重构,设计并制备了道路养护吸能封层;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加速加载试验,分析了道路养护吸能封层表面纹理特征与路表功能的衰变规律,明确了其耐久性;借助轮碾连续加载试验,评价了道路养护吸能封层对沥青混凝土板底应变的消减效果,探明了其耐荷缓力功效;基于动态热机械分析,阐释了道路养护吸能封层微观吸能特性及阻尼行为,揭示了其缓力机理;最终为道路养护吸能封层的深入探索与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结果表明:基于封层表面纹理及耐磨、抗滑等表面功能变化规律,确定集料覆盖率为40%,2.36~4.75 mm和1.18~2.36 mm两挡集料的比例为25∶75,吸能材料洒布方案为上层1.0 kg·m-2+下层2.0 kg·m-2;加载磨耗4万次后,道路养护吸能封层表面纹理轻微衰减,表面功能耐久性良好;道路养护吸能封层有效降低沥青混凝土板底部的纵向与横向应变,可使原始拉应变转化为压应变,或者降低原始拉/压应变数值30%~50%;吸能封层材料损耗因子[tan (δ)]维持在0.1~0.3,能够在-50℃~200℃、10-4~108 Hz较宽温度域与频率域中表现优异阻尼性能。
  • 汽车工程
    熊璐, 吴建峰, 冯天悦, 邢星宇, 陈君毅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71-38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24
    如何评价自动驾驶安全性测试的全面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面向逻辑场景评价提出全面性、准确性、可见性的评价目标。进而,提出面向逻辑场景危险域模态、分布和占比的危险域识别方法,基于离散的具体场景测试结果,在逻辑场景层级全面评估被测系统的安全性。首先,基于Mean Shift算法对具体危险场景聚类实现危险域分区,以发现不同危险场景类别;其次,采用基于特征选择记忆化的决策树算法划分各危险模态的区域边界;最后,解析划分路径以自动化计算危险域占比。为验证所提出的危险域识别方法,将其与基线方法在多模态测试函数上进行对比,发现所提方法在危险域模态、分布和占比方面的计算准确度均优于基线方法。进一步在测试函数和切入逻辑场景中开展应用试验。在测试函数上,基于不同的优化算法进行危险域识别,验证了危险域识别方法的通用性,并基于识别结果对比了不同优化方法的搜索效率。在切入场景上,应用所提方法识别得到切入场景中占比为44%的3个危险域模态及相应的空间分布;并在分析其中2类典型危险场景的基础上,对被测系统提出4项改进要求。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危险域识别方法可以有效识别自动驾驶逻辑场景中的危险域,在逻辑场景层级全面且准确地评估被测系统安全性。
  • 复杂条件下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专栏
    张军辉, 张安顺, 彭俊辉, 李崛, 骆俊晖, 谢唐新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1): 1-2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1.001
    道路工程快速发展过程中因路基永久变形所致的工程问题仍未彻底根治,明确长期循环荷载下路基永久变形的评价与控制方法对确保道路工程的耐久稳定运营意义重大。对公路路基永久变形的研究成果开展综述,探讨了路基土永久变形测试中的主要条件与设置方法,梳理了基于经典土力学或试验现象的路基土永久变形本构模型与经验模型,总结了路基永久变形的计算流程、验证方法与演变规律,讨论了临界动应力、结构措施、失效概率3种路基永久变形控制思路。分析发现,目前路基永久变形存在测试方法不准确、预估模型不完善、计算理论不合理、控制标准不清晰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详细阐述了每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与潜在挑战。建议未来创建路基土静止土压力系数库,形成统一的路基土永久变形试验方法;明确荷载作用时间与间歇时间对路基土永久变形影响的真实规律与内在机制,在元件模型的理论体系下结合分数阶微积分理论推导路基土永久变形的力学模型;创新考虑动荷载影响的路基湿度场计算方法,建立基于路基土永久变形力学模型的湿化作用下路基永久变形全耦合计算方法,研发能科学模拟气候环境与受力状态等的路基综合验证平台;确定以可靠度为目标的基于路面服役性能要求的路基永久变形控制标准,量化结构失效与材料变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优化路基性能控制的粒料改善层结构设计方法。
  • 汽车工程
    黄晶, 刘祥臻, 胡林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56-37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23
    自动驾驶车辆的发展与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交通安全性和通行效率,然而由于当前大多数自动驾驶车辆的决策规划算法和控制策略侧重于考虑安全准则而忽视了驾乘人员的驾驶习惯差异及人机协调准则,在自动驾驶过程可能造成乘员的不适感觉。因此,在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安全性的同时实现舒适性的优化,特别是解决乘员晕动关联舒适性问题已成为自动驾驶车辆舒适性提升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针对自动驾驶车辆的乘员晕动关联舒适性的防治问题,首先从乘员晕动症内在产生机理和自动驾驶车辆外部运动参数两方面进行晕动致因分析;然后梳理分析了当前晕动关联舒适性研究中常用的主观、客观评估方法和晕动关联舒适性预测方法;最后,结合致因分析结果,从自动驾驶规划控制算法的优化和人机交互功效改善两方面归纳总结了乘员晕动不适的减缓控制策略。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从晕动致因模型的完整性、生理信号采集方式及其有效性、晕动关联舒适性评价标准量化与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乘员晕动减缓控制策略的进一步优化等方面提出未来展望,这些将为自动驾驶车辆的晕动关联舒适性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提升提供研究参考。
  • 桥梁工程
    张清华, 李俊, 崔闯, 张永涛, 黄成造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246-26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6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显著影响钢桥的服役性能,其加固处治问题是工程界近年来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钢桥面板结构疲劳开裂加固处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重点剖析了加固处治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多开裂模式是钢桥面板结构疲劳问题的基本属性,加固处治方法的适用性和强化效应与开裂模式、裂纹扩展特性、裂纹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以装配式加固处治法为代表的多类加固处治方法,通过加固件与开裂结构形成协同受力体系改变裂纹局部区域的受力特性,从而实现性能强化和延寿,加固体系中含有既有疲劳裂纹和已有一定损伤累积的未开裂模式,引入装配件或局部补强将产生新的疲劳易损部位和开裂模式,其疲劳开裂模式相较于加固前更多样、更复杂;加固前各开裂模式的损伤状态、加固体系的受力特性与开裂模式、及其剩余寿命预测等关键问题,是钢桥面板结构疲劳开裂加固处治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役钢桥面板结构的实际损伤状态评估及损伤重构方法、加固体系的剩余寿命预测和基于加固体系剩余寿命的加固设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功能材料的加固处治新方法和重度疲劳开裂的综合加固处治法是亟待突破的重要研究课题。
  • 路面工程
    季节, 于淼章, 王玉果, 周艳东, 王涵, 李伟, 郑文华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70-18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14
    为实现沥青混合料设计、施工与服役期间的性能一体化,引入沥青混合料工作性能指标,从黏聚性、黏附性、流动性、可压实性和均匀性5个方面分析其对混合料工作性能的影响特征。首先分别阐述了上述5个方面各自的评价方法与指标,总结了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其次,综合分析了上述5个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沥青混合料的工作性能与路用性能,提出合理、便捷且具有代表性的沥青混合料工作性能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并将该综合指标嵌入设计阶段,提出基于工作性能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平衡设计法,以此来调整和优化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推动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完善与升级,促进沥青路面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
  • 路面工程
    何锐, 韩得军, 李龙龙, 李荣, 胡元元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1-3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01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优质砂石材料的需求量居高不下,由于自然资源短缺与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砂石骨料的替代品研究已成为道路工程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西部地区长期受风沙问题困扰,相继开展了风积沙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的探索性研究,并证实了风积沙资源化利用对于促进绿色低碳交通和道路工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针对风积沙区域性差异较大、缺乏相应的系统化研究等问题,详细论述了不同地区风积沙的理化性质及其工程特性,分析了其潜在活性和激发方式及其机理,总结了风积沙在路基、路面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阐释了风积沙对路面混凝土、半刚性基层性能的影响与作用机理,风积沙在路基工程中的综合利用处治技术,风积沙路基风沙流的防治以及风积沙路基抗冲刷水毁性能,最后对风积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交通工程
    孙剑, 黄, 田野, 余荣杰, 赵晓聪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248-25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8.021
    自动驾驶是众多国家战略及政产学研各界关注的聚焦点,科学的测试与评价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保障。在自动驾驶科研实践中,存在不同研发主体间算法效果难共识、测试场景覆盖度低、测试工具门槛高、测试迭代速度慢、测评标准不统一等共性问题,催生出自动驾驶在线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发需求。为此提出了具备“测试场景高覆盖、测试部署轻量化、测试过程加速快、测评标准统一化”典型特征的自动驾驶测试公共服务平台(OnSite)的建设技术框架;为进一步应对基于场景的自动驾驶测试方法论的新型研究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场景自动泛化生成、关键场景加速测试、被测物与背景车流双向交互测试等平台特色功能。通过分析依托OnSite平台举办的比赛测评结果,讨论了自动驾驶决策规划算法研发中的薄弱点以及对基础研究的启示。最后提出了分别以“规控测评-全栈测评-虚实融合测评-协同驾驶测评-算测一体”为典型特征的五阶段建设计划。OnSite平台建设为自动驾驶测试提供了“泛在”服务,将加速理论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打通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成果转化瓶颈。
  • 路基加固与长期性能保持技术专栏
    张锐, 凌时光, 郑健龙, 周豫, 王欢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6): 87-9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6.007
    为了提出一种用于新开挖膨胀土路堑边坡加固的方法并揭示其作用机理,设计了一种柔性面层+土钉加固结构,并建立了相应设计方法;依托云南某高速公路弱膨胀土路堑边坡加固工程,进行了加固结构设计计算及现场试验;开展了加固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监测,探究了加固结构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柔性面层允许边坡法向发生3.0%的膨胀变形时,所受到的法向膨胀应力可较不允许发生膨胀变形时下降61.1%,设计的柔性加固结构可满足稳定性的要求。一年内,在雨季土钉中部轴力普遍出现增长,在旱季离坡面较近的土钉端头轴力显著减小;土钉轴力沿土钉长度方向总体呈现“中间大,两端小”分布,与锚杆框架梁相比,受力更为均匀;柔性面层网面的最大拉应变均出现在阶段性停雨后,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且远小于材料极限伸长率;坡面土压力变化与高强加筋三维网应变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雨季呈波动增长,旱季缓慢回落,坡面土压力增值与计算所得膨胀力接近;随着土体雨季增湿膨胀、旱季干燥收缩,钢缆绳轴力变化呈现出缓慢增长、持续衰减及逐渐稳定3个阶段;3个监测点位中边坡坡顶水平位移最大,为5.4 mm,边坡整体稳定。监测结果综合反映了柔性加固结构“以柔治胀”的作用机理。所得结论可为新开挖膨胀土边坡的加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 目录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7): 4-0.
    近年来,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 我国隧道建设技术不断提升, 隧道和地下工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 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 提升绿色安全水平, 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 实现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在此背景下, 加快隧道及地下工程智能建造水平, 已成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的战略重点。隧道智能建造是工程建造领域的发展方向, 也是新形势下隧道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能时代的到来给隧道建造技术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我国工业水平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隧道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近年来, 公路隧道机械化装备配套施工、爆破智能设计、掌子面地质与力学信息智能采集和监测、隧道辅助工序智能机器人与装备、机械化施工工序优化与智能管控等技术的不断创新, 促进了我国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的快速发展。
    为充分展现我国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及时总结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与技术发展, 推动隧道建设的智能化创新与应用,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联合山东大学李利平教授、广西大学张稳军教授(本刊副主编)共同策划了“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专栏, 并邀请山东大学李术才院士、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同济大学朱合华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王国法院士作为顾问专家, 中国中铁李建斌高级专家、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程永亮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王明年教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马伟斌主任研究员、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程磊主任、同济大学李晓军教授、长安大学叶飞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博文教授、青岛国信(集团)有限公司曲立清总工程师、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侯福金总经理、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陈健副总工程师作为组稿专家, 共同向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 出版本期“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专栏。本专栏共收到相关论文20余篇, 最终录用7篇,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
    (1)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进程、智能建造体系、钻爆法隧道智能化围岩评价与爆破设计、智能建造施工装备与管控平台、隧道智能建造辅助工序机器人装备等。
    (2)隧道机械化快速施工与施工工序优化。主要内容包括:公路隧道装配式仰拱、仰拱接头变形特征与破坏规律、仰拱接头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接头设计、全机械化施工装备配套、二次衬砌支护时机动态确定、考虑二衬时机的隧道力学解析与稳定性分析。
    (3)隧道典型灾害风险预测评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岩溶隧道突涌灾害风险预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属性数学的灾害预测方法、灾害等级划分与概率预测。
    在此特向专栏组稿专家、审稿专家、论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致谢, 希望本期专栏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强国战略”和“双碳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中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促进我国隧道工程建造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由于水平及时间有限, 专栏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各位专家不吝指出。
  • 桥梁工程
    伊廷华, 郑旭, 杨东辉, 李宏男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129-14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09
    承载能力是反映公路桥梁服役性能的关键指标,其可靠评定可为桥梁安全风险预判提供基础,并为加固改造等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首先从评定目标和方法2个方面深度剖析了桥梁承载能力评定的内涵,介绍了中美两国承载能力评定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阐述了验证荷载试验和诊断荷载试验技术的实施方法和评定原理,验证荷载试验可直接判断桥梁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而诊断荷载试验因反映桥梁信息多、实施方便快捷等优势应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对比了各国规范中承载能力分析检算评定理论,归纳了结构直接检测、状态参数映射和时变劣化模型预测3类抗力修正方法,从荷载和桥梁分析模型两方面阐述了桥梁实际荷载效应的修正方法,分析了各国规范中规定的桥梁评定目标可靠度,英、美规范通过折减设计分项系数的方式建立了多水准评定目标可靠度,值得中国评定规范借鉴;并从测试方法、评定理论与技术装备3个方面对桥梁承载能力评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汽车工程
    张冠军, 马巾慧, 汪家文, 肖朝伦, 黄江, 王勤淮, 王强, 王攀峰, 白中浩, 吴文鑫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289-30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23
    人体数字模型是损伤机理研究、防护装置研发等汽车碰撞安全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未来汽车安全虚拟测评的核心手段。骨骼材料本构参数是决定数字模型精度的关键,但长久以来中外各种数字人体模型所采用的材料本构参数,都来源于欧美人体的测试数据,还没有关于中国人体骨骼力学特性的系统研究,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人体数字模型的发展和高效应用。为了厘清中外人体在骨骼力学特性方面的差异,获取中国人体骨骼材料力学特性数据,开展了一例中国男性人体骨骼材料测试研究。解剖出股骨、胫骨、腓骨、颅骨、肋骨、髂骨和胸骨,切割出每种骨骼的皮质骨区域,通过金相磨抛机、数控雕刻机等高精加工方法制备出数量众多、尺寸规则的长方体皮质骨试样,尺寸约为12 mm×2 mm×0.5 mm。通过三点弯曲试验获得试样的生物力学响应,通过基于改进的梁理论方法的自编程序,自动高效地获取试样的弹性模量、屈服应力、切线模量和有效塑性应变。研究结果表明:该例中国人体骨骼皮质骨的材料本构参数在文献中欧美人体的数据范围内,且不同骨骼间材料参数的差异显著(p<0.05)。提供的一例中国人体关键骨骼的材料本构参数,可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符合中国人体特性的完整汽车碰撞安全数字模型提供了初步数据参考。
  • 路基加固与长期性能保持技术专栏
    张军辉, 张安顺, 彭俊辉, 胡惠仁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6): 34-4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6.002
    为了合理表征路基土的永久变形特性,用分数阶Abel黏壶替换黏塑性模型中的整数阶牛顿黏壶,在此基础上串联一个范德普模型,构建了路基土的非线性黏弹塑性元件模型。根据黏弹塑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循环荷载下路基土永久变形的力学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长沙典型黏土的永久变形试验结果予以辨识。研究结果表明:分数阶黏弹塑性力学模型能够与永久变形试验曲线很好吻合;荷载的作用时间增长及间歇时间缩短均会导致路基黏土永久变形增大,间歇时间的影响存在临界值,超此临界值永久变形基本不变;循环应力幅值增大或围压减小时,永久变形均随之增大,且累积变形速率变快;永久变形受湿化作用影响显著,含水率小幅增长即可使永久变形成倍增加,且当含水率由中低水平升高至较高水平时,永久变形由塑性安定型转变为塑性蠕变型,发展状态不再收敛。对力学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黏弹性参数G1η1对各个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极低,黏塑性参数βη2与荷载作用时间、荷载间歇时间、循环应力幅值、围压以及含水率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进而建立了参数βη2的多元回归方程。验证结果显示推导的力学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描述路基黏土的永久变形,以用于循环荷载下黏性土路基永久变形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 车桥耦合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专栏
    高康, 陈子达, 张皓炜, 刘松荣, 吴刚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65-7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8.006
    为解决现有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辆称重系统在泛化能力和环境适应性方面的局限,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大模型与机器学习的非接触式动态称重方法。首先,通过视觉大模型设计了一个创新的边缘检测算法,用于精确获取轮胎变形参数;其次,基于Mask-RCNN (Mask-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开发了一个包含完整轮胎字符数据库的通用识别模型,能够准确标记并提取轮胎侧壁的特征信息;进一步,采用LightGBM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构建了一个用于预测车辆轮胎与路面接触力的机器学习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特别地,通过对SUV车辆和载重货车的测试,证明了该方法与传统动态称重系统相比,最大误差不超过5%,显示出高精度和优越性能。该研究提供了一种不需安装传感器的车辆称重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未来在收费站、高速公路等交通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 交通工程
    任立海, 聂珍龙, 于潇, 陈可欣, 蒋成约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216-23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8.019
    驾驶人是“人-车-路-环境”交通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驾驶人状态与自身的驾驶行为密切相关。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 EEG)作为驾驶人大脑活动的直接体现,能够有效地表征驾驶人当前时刻的驾驶状态。基于现有文献研究成果,阐述了EEG与驾驶人分心、疲劳及情绪等不良驾驶状态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EEG研究中涉及的试验环境、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进行重点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的本质可解释为不同驾驶人状态与EEG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研究,通过志愿者模拟驾驶等方法收集EEG相关数据,利用线性或非线性等分析方法提取EEG特征值,以数学模型或神经网络模型对驾驶人的状态进行识别。进一步地,为提高状态识别模型的准确率,基于EEG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在不良驾驶状态等场景中的研究逐步增多,基于EEG在驾驶状态识别系统中的运用也逐步走向市场化。由此表明,目前基于EEG的驾驶人识别算法具有良好的安全应用潜力及前景,但在EEG特征提取、实时处理、不同驾驶人状态识别精度等方面仍具有较大改进空间。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张岗, 陆泽磊, 袁卓亚, 傅彦青, 王世超, 汤陈皓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7-3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02
    油轮爆燃火灾威力巨大,严重威胁跨海桥梁的安全性能。为研究悬索桥在油轮爆燃致复杂极端火灾环境中的结构响应,明确悬索桥遭遇复杂极端火荷载时的安全性能,选取某大跨径悬索桥作为研究对象,给出了油轮爆火(爆燃火灾)时悬索桥结构安全性能(耐火性能)预测过程。首先采用火灾动力学-有限元(CFD-FEM)耦合方法,重构了油轮爆燃火灾环境,建立了悬索桥局部受火梁段和全桥结构在油轮爆火环境的三维多尺度数值预测模型,深入揭示了油轮爆火时局部受火梁段的传热模式和全桥结构性能演变规律。继而,研究了油轮爆火时悬索桥钢箱梁(加劲梁)的高温响应和失效模式,分析了不同起火位置、起火面至钢箱梁底板距离和风速对悬索桥火灾响应行为的影响,提出了油轮爆火环境悬索桥耐火极限预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油轮爆火环境悬索桥局部受火梁段随受火时间其变形不断增大,受火梁段表现出整体下挠后中间区域上拱的失效模式,导致中间区域吊索索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起火位置对悬索桥整体结构性能影响较大,随着起火位置接近悬索桥跨中区域,该区域梁段较近塔区域梁段受火下挠量增加62%;起火面至钢箱梁底板距离由50 m减到20 m时,局部梁段的下挠峰值和总上拱值(下挠峰值与上拱峰值之差)增幅超过19%,结构失效时间提前10 min;风速会改变油轮爆燃火焰形态,明显影响悬索桥加劲梁两侧边箱梁的受热面分布形态和高温响应特征,风速8 m·s-1时迎风侧边箱梁受火强度明显减弱,相对2 m·s-1时底板总上拱幅度减小17%;钢箱梁底板反弯变形时的临界温度介于510 ℃~550 ℃之间,钢箱梁底板屈曲失稳时的极限温度介于685 ℃~715 ℃之间,临界温度和极限温度可作为钢箱梁结构安全性能的两阶段预警温度,从而实现钢箱梁失效前的2次实时预警。研究结论可为复杂火灾环境缆索承重钢桥结构安全性能监测和预警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指导同类型桥梁的安全运维。
  • 路面工程
    郭猛, 蔡晓晓, 王京京, 杜修力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86-19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15
    目前广泛采用的融雪除冰方法会对路面和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为了研究沥青路面融雪除冰技术在其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以蓄盐路面、电缆加热路面、机械除冰雪3种不同融雪除冰技术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将3种不同融雪除冰技术分为原料开采、拌和、运输、摊铺压实、除冰雪5个过程,量化分析3种不同融雪除冰技术生命周期内环境排放的影响。取全球变暖潜值(GWP)、酸化潜值(AP)、光化学臭氧形成潜值(POCP)、人体毒性潜值(HTP)4种环境影响类别来评价生命周期内融雪除冰技术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在融雪除冰技术的各个阶段中,CO2的排放均是最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3种融雪除冰技术产生的环境负荷的排序均为GWP>HTP>AP>POCP;在4种影响类别中,不同融雪除冰技术中GWP占比均在74%以上。为了使不同融雪除冰技术的环境负荷进行比较,对不同融雪除冰技术的分析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电缆加热路面产生的环境负荷最大,蓄盐路面产生的环境负荷最小。
  • 绿色城市公交系统关键技术专栏
    马壮林, 程会媛, 邵逸恒, 刘悦, 程泽农, 马飞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6): 267-27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6.022
    为评估车站失效对公交-地铁网络结构和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大客流干扰下公交-地铁网络的韧性是十分必要的。提出有向时间加权的多层公交-地铁网络建模方法,采用改进的耦合映像格子模型,从乘客和运营视角分别提出乘客出行效率比和网络服务效率比作为韧性评估指标,采用德尔菲法-熵权法和博弈论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构建以多层公交-地铁网络韧性指标最大化为目标的时序优化模型,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以西安市多层公交-地铁网络为例,考虑大客流提出4种干扰情景,对比分析最优恢复策略与随机恢复策略、优先恢复策略在4种大客流干扰场景下对网络韧性恢复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在4种大客流干扰场景下,仅考虑车站在运营网络中的重要程度无法得到最优策略,应以网络韧性最大化角度构建模型求解最优恢复次序,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性能的损失;增加恢复资源可以缩短恢复时间和提高恢复效率,但恢复资源的增加与网络韧性的提升不成正比。研究结论可以为公交、地铁网络的韧性评估与抢修恢复提供决策依据。
  • 桥梁工程
    王春生, 何文龙, 寇婷苇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73-84.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07
    为提高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桥静力体系可靠度计算效率与准确度,基于改进向量投影响应面法(IVPRSM)建立了体系可靠度计算模型。通过优化向量投影响应面法的取样过程,实现钢桁梁构件功能函数的高效拟合和验算点的精确捕捉,形成构件可靠指标的高效改进算法;应用修正的β分支约界法识别失效历程中的候选失效单元,采用IVPRSM计算随结构拓扑模型改变而更新变化的构件可靠指标,搜寻桁梁结构主要失效模式,建立桁梁桥失效树;在确定各失效模式等效线性功能函数和失效模式相关系数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微分等价递归算法实现结构体系可靠度计算。通过3个数值算例的可靠度分析,验证IVPRSM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主跨300 m的双层连续钢桁梁桥为工程实例,采用提出的体系可靠度计算模型,分析失效历程各阶段桁梁结构关键构件可靠指标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IVPRSM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均优于传统方法;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各类关键构件的可靠指标最小值为4.1~4.8,桁梁主跨中支点处下弦、300 m主跨1/4处上弦与腹杆、主跨跨中处加劲竖杆失效风险大;搜寻获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主要失效模式20个,计算该双层桁梁桥体系可靠指标为4.6。建立的基于IVPRSM的静力体系可靠度分析方法可支撑双层钢桁梁桥体系可靠性设计。
  • 交通工程
    柴晨, 冯蕊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231-24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8.020
    为实时监控驾驶过程中的路怒情绪,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整,提出一种准确高效的驾驶路怒情绪分级辨识方法。基于侵入度较低的驾驶行为及语音特征展开,并采用半监督学习方法建立模型,以减少对数据标签的依赖,提高小样本低标注条件下路怒辨识的准确性。通过开展由30人参与的高仿真驾驶模拟试验采集驾驶数据,利用滑动时间窗截取路怒事件后,提取特征形成路怒驾驶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将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 SSL)的伪标签融合于梯度提升机算法(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GBM)建立SSL-GBM模型,充分发掘数据内部信息以降低对人工标注的依赖,并在自动机器学习框架中自动化完成数据处理、特征工程、模型搜索、参数优化等流程,从而实现驾驶路怒水平的分类判别。研究结果表明:路怒驾驶情绪辨识模型在预测路怒5级评分中,准确率能够达到90.3%,相较于已有模型中表现最好者提高了3.7%;特别对于2~5级路怒的识别准确度均有2.5%以上的提升,检测失效的比例大幅降低。在驾驶全程路怒水平的预测中,模型表现出应用于实时路怒检测的优秀表征能力和泛化性能,由此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驾驶辅助系统提升危险驾驶监测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在路怒驾驶状态判别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冯锦鹏, 李经纶, 高康, 杨兴, 吴刚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34-4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03
    拉索在桥梁服役期间易遭受腐蚀、车致火灾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役斜拉桥复杂环境作用下结构安全评估方法研究尚不完善。因此,以某服役时间超过25年的斜拉桥拉索为研究对象,开展在役钢丝高温下的拉伸试验,得到在役钢丝高温下力学性能退化规律和计算模型。基于在役钢丝高温下力学性能退化规律,利用Fire Dynamics Simulator软件建立300 MW油罐车失火工况下的火源模型。通过ANSYS分别建立在役斜拉桥拉索传热分析模型和在役斜拉桥结构模型,并开展结构热力耦合分析。结果表明:最不利条件下,300 MW油罐车火灾总计造成桥梁1/4跨附近3组(共6根)斜拉索失效断裂,各组拉索断裂时间分别为551、592、1 064 s;自重作用下主梁挠度最大下降0.08 m,挠跨比1/1 250,主梁挠度变化速率最大值为9.6 mm·min-1,均处于规范(JTG/T D65-01—2007)的限值内;300 MW油罐车火灾不会造成该在役斜拉桥结构整体垮塌,但会对斜拉桥拉索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伤。研究成果可为在役桥梁复杂环境作用下结构安全分析与评估提供参考。
  • 车桥耦合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专栏
    莫向前, 杨永斌, 史康, 高丝雨, 耿波, 袁佩, 郑植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1-1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8.001
    阻尼作为桥梁的固有属性,可以显著减小桥梁的动力响应,从而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然而,为方便求解移动车辆下的空间桥梁动力学方程,通常会忽略桥梁阻尼的影响。因此,以单轴双自由度车辆通过单箱单室空间薄壁箱梁为例,推导了考虑薄壁箱梁阻尼影响下车-桥耦合振动解析解。依据该解析解验证了利用车辆响应或轮胎-桥梁接触点响应识别桥梁扭转-弯曲耦合频率与竖向弯曲频率的可行性。此外,桥梁截面的单对称轴形式使得其质心与剪切中心不重合,导致桥梁横向与扭转运动耦合,而竖向运动相对独立。考虑桥梁双向阻尼特性,即允许为竖向运动和横向-扭转运动分配不同的阻尼比。同时,基于横截面刚性假设推导了车辆的摇摆和竖向接触响应,实现了桥梁扭转-弯曲频率和竖向频率的分离,并通过残余接触点响应技术消除了路面粗糙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摇摆和竖向接触响应可分别识别桥梁的前几阶扭转-弯曲耦合频率和竖向频率;②竖向和扭转-弯曲方向的阻尼比只影响自身方向频率的可见性,尤其是高阶频率;③残余接触响应技术表现出一定的鲁棒性,即在较差的路面状态下仍表现出较好的识别效果;④实际工程应用时,建议检测车以10 m·s-1 (36 km·h-1)的速度运行。
  • 路基工程
    许江波, 侯鑫敏, 吴雄, 刘一凡, 孙国政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38-4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04
    为实现对边坡位移精确的预测,建立了一种基于最大互信息系数与XGBoost算法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MIC-XGBoost-LSTM)边坡位移预测模型。首先,对边坡受到不同降雨条件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最大互信息系数分析不同降雨条件因素与边坡累计位移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相关性显著的降雨影响因素;其次,基于XGBoost算法对与边坡累计位移数据相关性较高的影响因素进行特征构造,将构造特征与原有特征一起进行归一化处理,把归一化后的数据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然后,利用LSTM对G312国道商洛岩质边坡位移进行预测。同时,分别利用XGBoost、LSTM、MIC-XGBoost-LSTM预测模型对边坡的累计位移值进行训练预测,并通过RMSE、MAE、MAPE指标进行预测精度评价,并采用RMSE指标对MIC-XGBoost-LSTM模型最长预测周期及最小训练样本数量进行确定。最后,采用白水河滑坡位移数据对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日位移增量、蒸散量、净降雨量、累计7 d降雨量与监测点累计位移量的相关性较其他因素更高,且利用4种相关因素构造的特征值与输出的特征值的MIC值为0.97;同时,利用MIC-XGBoost-LSTM模型对G312国道商洛边坡进行预测的结果中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分别为0.25%、0.185%、0.024%,均小于XGBoost、LSTM的RMSE、MAE、MAPE值,并根据RMSE指标获取MIC-XGBoost-LSTM模型最长预测周期与最小训练样本数量分别为56、675;最终采用白水河滑坡位移数据进行验证,其评价指标均小于XGBoost、LSTM模型,这表明MIC-XGBoost-LSTM边坡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汽车工程
    李升波, 陈晨, 方叙之, 兰志前, 吕尧, 占国建, 聂冰冰, 张放, 张德兆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304-32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22
    近年来,自动驾驶逐步开始公共开放道路的实车测试和示范应用,并将频繁地与人类进行交互,也要求其驾驶行为从以往功能性的“安全稳定驾驶”向交互性的“像人类一样驾驶”转变。其中,构建能够精准表征人类对驾驶行为能力认知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是引导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发展类人或超人驾驶行为能力的必需前提。聚焦于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行为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首先阐述了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行为能力的定义和边界;而后,梳理了现有驾驶行为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含安全性、高效性、舒适性、节能性、合规性5维度瞬时指标以及综合性“行为类人性”的STCER-H指标体系;然后,综述现有单项指标的建模方法,厘清各个维度指标内涵,总结目前各个维度指标现状及其问题;在多维度聚合的统计性评估层面,重点论述了“行为类人性”指标定义及建模建议;最后,对现有驾驶行为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问题挑战和未来研究展望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能够为学界和业界在驾驶行为能力评估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范传刚, 盛子琼, 栾蝶, 焦澳, 马伟斌, 王志伟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46-54.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04
    为探究强降雨对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特性及烟气控制的影响,基于Froude准则搭建了1∶15的缩尺模型隧道试验台,设置了4个不同的降雨强度、4个火源功率以及6个纵向通风速度,对强降雨作用下的隧道火灾烟气蔓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发生时,隧道洞口在降雨作用下产生压差,最终在隧道内诱导形成纵向气流;诱导气流速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降雨强度较大时,火源上游的烟气在诱导气流的限制下无法从火源上游洞口处溢出;对强降雨作用下的隧道火灾烟气进行纵向通风控制时,纵向通风气流的驱动力一部分用于消除热烟驱动力带来的烟气回流趋势,另一部分用于抵消降雨诱导气流在隧道内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回流长度、临界风速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火源功率为3.03、6.06、9.09、12.12 kW时,临界风速在强降雨作用下分别提高25.6%、17%、14%以及9%,说明强降雨对隧道火灾烟气纵向通风控制的作用随火源功率的增大而减小。基于前人模型和试验结果建立了强降雨作用下隧道火灾临界风速的量纲一的预测模型,明晰了强降雨影响隧道火灾烟气蔓延及控制的机制。
  • 目录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4-0.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居世界前列,公路与铁路桥梁总数已超过120万座。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行车密度日益增加、荷载逐渐加重,如何保障桥梁安全运营和车辆行驶安全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车辆与桥梁的动力相互作用是影响桥梁结构性能和车辆舒适性、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深入开展车桥耦合振动相关研究,对桥梁设计建造与安全运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
        近年来,在车桥耦合振动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和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桥梁设计与建造技术的提升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为充分展示我国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及其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推动车桥耦合振动的理论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联合湖南大学孔烜教授(我刊青年编委)、邓露教授(我刊编委)共同策划了(车桥耦合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专栏,并邀请东南大学蔡春声教授、长沙理工大学韩艳教授、长安大学韩万水教授(我刊编委)、西南交通大学李小珍教授、重庆大学王志鲁副教授、同济大学夏烨副教授(我刊青年编委)、北京交通大学张楠教授作为组稿专家,共同向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出版本期(车桥耦合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专栏。本专栏共收到车桥耦合振动及其应用新进展相关理论、技术、方法及试验研究等论文40余篇,最终录用10篇。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
        (1)车桥耦合振动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考虑薄壁箱梁阻尼下的车-桥耦合振动解析理论、时变空间路面模型建立及其对车-桥耦合振动的影响、横风下公铁两用双层钢桁梁桥中汽车气动特性等。
        (2)车辆荷载识别与动态称重。主要内容包括:大跨桥梁车辆追踪与荷载时空分布智能识别、基于最大熵正则化的桥梁动态称重算法与试验验证、基于视觉大模型和机器学习的非接触式车辆动态称重方法等。
        (3)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桥梁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过桥重载车辆动力响应的桥梁影响线识别、基于随机车流-桥梁耦合振动的板梁桥铰接缝裂缝扩展分析、改进型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构造细节的疲劳应力研究、考虑非平稳因素的大件车与普通车流混行中小跨径桥梁安全评估。
        在此特向专栏组稿专家、审稿专家、论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致谢!希望本期专栏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车桥耦合振动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桥梁建设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由于水平及时间有限,专栏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不吝指出。
  • 桥梁抗爆抗冲击专栏
    胡志坚, 张周煜, 张永涛, 陈昌萍, 刘辉, 杜威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67-79.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3
    为了揭示双柱墩混凝土梁桥爆破拆除倒塌规律及损伤特征,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手段,开展实桥爆破拆除研究,分析爆破拆除过程中主梁倒塌运动规律,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考虑扭转作用与不考虑扭转作用的逐跨倒塌爆破方案,探究主梁倒塌过程与碰撞损伤机理,并进行参数化分析,研究爆破延时对塌落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爆破延时上下限取值方法切实可行,上限可使塌落全过程可控,下限则可避免塌落振动叠加的不利影响;在爆破拆除逐跨倒塌过程中,主梁与地面会发生多次碰撞,且主梁动能向内能的转换主要发生在前两次碰撞过程中;与无扭转效应的爆破拆除方案相比,考虑扭转效应的方案通过优化墩柱拆除顺序控制主梁触地碰撞姿态,利用塌落冲击对主梁的扭转与剪切作用,提升梁体的碰撞损伤程度与拆除效果;在爆破延时取值范围内,主梁底板的塌落损伤程度会随着延时取值变大而提高。
  • 路面工程
    周育名, 张凯, 郭云龙, 岳浩, 王迪, 彭竹仪, 刘朝晖, 魏建国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6): 317-33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6.026
    为探究多聚磷酸(PPA)对沥青-集料之间黏附及其水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以基质沥青、PPA改性沥青、SBS/PPA和SBR/PPA复合改性沥青与石灰岩、玄武岩和花岗岩集料组合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案。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沥青-集料界面模型,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以及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探究了PPA掺加后对沥青-集料黏附及其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PA改性剂的添加,沥青表面自由能显著增大,沥青与集料间黏附功提高,交互能力增强,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更优;通过3种集料的试验结果对比,发现碱性集料对改性沥青-集料的黏附与水稳定性改善效果更好;PPA加入后,使SBS、SBR聚合物改性沥青与集料间的黏附功略有下降,但综合水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推荐采用SBS/PPA复合改性沥青及石灰岩集料进行混合料组合设计,此组合可以得到最佳的黏附性及水稳定性。
  • 交通工程
    徐鹏程, 路庆昌, 李静, 王世鑫, 任永全, 张伟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196-20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18
    拥堵是影响高速公路网络运营性能最为常见的事件之一,但过往研究多关注破坏性事件下路段失效所导致的短时内局部路网的拥堵延误,忽视了宏观交通流波动产生的动态拥堵过程对路网正常运营性能的影响。为研究动态拥堵生成-集聚-消散过程中的路网韧性特征,综合考虑网络拓扑结构、动态交通流时空特性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类型等因素,建立了基于渗流理论的高速公路网络拥堵韧性评估方法,并以某省高速公路网络为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空状态下路网韧性与拥堵集群规模均呈现近似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现象;当速度阈值(ql)接近0.2和0.7时,拥堵规模扩散达到临界相变状态,路网韧性降低近65%;对比不同时段路网拥堵韧性,晚高峰的拥堵恢复时间相比于其他时段增加近50%;交通基础设施类型对路网拥堵韧性具有显著影响,桥隧路段拥堵的恢复时间比普通路段高25%左右;当路网内桥隧路段占比高于65%时,不同时空状态下路网韧性平均下降约50%。研究结果可为交通管理部门预防和缓解日常拥堵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建议。
  • 桥梁抗爆抗冲击专栏
    吴昊, 肖方胜, 李瑞文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94-10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5
    针对山区梁桥面临落石撞击的威胁,利用LS-DYNA软件开展了落石撞击下典型双柱式RC梁桥倒塌破坏的精细化数值仿真分析。首先建立了落石撞击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和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关系的原型梁桥有限元模型;其次基于双柱式RC桥墩水平撞击试验,验证了选取的材料本构、网格尺寸、接触算法及其参数的可靠性;进一步模拟重现了汶川彻底关断桥事故,并分析了落石撞击下梁桥的倒塌过程;最后讨论了落石质量、撞击速度和高度对梁桥动态响应和损伤破坏的影响。结果表明:梁桥的倒塌破坏过程可依次分为被撞墩柱破坏、相邻墩柱破坏和上部结构坠落,其中被撞墩柱破坏是造成梁桥倒塌的主要因素;忽略桩-土相互作用和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关系造成墩柱截面响应预测结果偏小,高估梁桥的抗落石撞击性能;落石质量和撞击速度对被撞墩柱动态响应和梁桥整体损伤程度的影响显著,而撞击高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朱亚飞, 任伟新, 王亚飞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07-11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09
    船桥意外碰撞事故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此时碰撞物质量、碰撞速度与角度以及接触刚度等参数未知,导致无法确定真实的碰撞荷载大小,这给意外碰撞后桥梁的安全评估和修复决策带来困难。鉴于结构长期健康监测系统在重大桥梁中的广泛应用,其可用于记录突发碰撞时桥梁的振动响应,如何仅利用结构的振动响应来估算突发碰撞荷载大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浮吊船的起重臂与悬索桥主梁意外碰撞事故为背景,采用半正弦船桥碰撞荷载模式,建立该悬索桥的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24种不同碰撞工况时指定测点的振动响应峰值。数据拟合结果表明:主梁振动响应峰值与碰撞荷载峰值之间呈线性关系,且该线性曲线的斜率与碰撞持续时间有关,从而拟合出结构振动响应峰值、碰撞荷载峰值与碰撞持续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式,基于该式根据结构任意两点的碰撞振动响应峰值,便可估算出碰撞荷载峰值与持续时间。最后利用悬索桥健康监测系统记录的意外碰撞振动响应数据所估算得到的碰撞荷载模式,施加在桥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碰撞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主梁碰撞损伤深度和宽度与实际碰撞损伤区域尺寸吻合良好,验证了所建立的仅基于结构碰撞振动响应峰值估算意外碰撞荷载模式的方法合理性。所提方法不涉及动力学逆问题复杂的理论计算,简单实用,可用于安装了长期健康监测系统的重大桥梁意外碰撞时碰撞荷载的估算。
  • 路基加固与长期性能保持技术专栏
    徐传堡, 贾亚飞, 郑俊杰, 郑烨炜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6): 66-7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6.005
    软土地区路基在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容易出现路面开裂、不均匀沉降等问题。桩承式路堤是软土地区最常用的路基加固方法之一,研究其在循环荷载下的动力特性,对于指导交通荷载下路堤的长期沉降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静载下的高路堤,对循环荷载下低路堤工作性能的研究较少。为此,开展了2组模型试验探究循环荷载下筋材对桩承式低路堤荷载传递机制的影响,分析了路堤沉降、荷载传递效率、应力应变分布等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桩承式低路堤在动载作用下产生较大的累积变形,筋材的加入有利于减小累积变形的发展。在所提试验条件下,加筋低路堤的累积变形减小了24.5%;在动载作用下,桩承式低路堤荷载传递效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后保持稳定;加筋增大了荷载传递效率,减小了荷载传递效率的降低幅度。在较大的循环次数和动载幅值下,未加筋低路堤的荷载传递效率持续下降,而加筋路堤缓慢增大;未加筋低路堤在静载作用下较早地形成部分土拱,随着动载的施加,土拱逐渐弱化;加筋低路堤的应力重分布现象有所改善。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动载作用下桩承式低路堤的界定方法,并基于荷载传递效率降低系数,对模型试验中低路堤的工作性能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