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特别策划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2): 1-16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2.001
    近年来,我国桥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工程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桥梁的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基本前提。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桥梁工程学科实力,促进我国桥梁工程绿色低碳、可持续、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在分析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围绕桥梁工程结构设计与体系创新、防灾减灾与结构安全、绿色施工与智能建造、健康运维与长寿保障等四大主题,系统总结了我国桥梁工程领域近年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全面梳理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具体涵盖桥梁作用与分析、高性能材料、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大跨桥梁结构、桥梁基础结构创新、桥梁韧性抗震研究新进展、桥梁抗风、抗火、抗爆、桥梁工程抗撞与防护、抗水与韧性、桥梁多灾害耦合、桥梁高品质建造、绿色施工技术及建造技术、桥梁监测与评估、智能检测、桥上行车安全性、桥梁寿命增强技术、建养一体化平台、桥梁智能传感测试设备等21个热点研究方向,分析论述其学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该综述可为中国桥梁工程学科发展提供指引和参考,为桥梁工程领域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 汽车工程
    褚端峰, 王如康, 王竞一, 花俏枝, 陆丽萍, 吴超仲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209-23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19
    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法无需人工预先定义规则和模块间显式接口,直接从原始传感器数据映射出轨迹点或控制信号,消除了传统模块化方法中的信息丢失、级联误差等固有缺陷,突破了规则驱动下的系统性能瓶颈。近年来,基于自监督学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强大的“智能涌现”能力,显著推动了端到端方法的发展。然而,现有综述未能系统总结端到端自动驾驶的进展。为此,全面梳理了端到端自动驾驶研究进展、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首先,归纳了端到端模型的输入和输出模态,并基于端到端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对传统端到端方法、模块化端到端方法、生成式端到端方法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技术挑战进行了概述和对比分析;然后,总结了端到端模型的评估方法及其训练数据集;再则,探讨了当前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在泛化性、可解释性、因果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了端到端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场景数据生成为端到端模型训练提供支撑,知识驱动有助于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自监督学习有效提升模型的训练效率,个性化驾驶优化驾乘体验,世界模型则成为端到端自动驾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方向。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端到端自动驾驶的理论体系和提升系统性能提供重要的参考。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刘志, 李国强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1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01
    为计算车辆火灾下悬索桥吊索系统的抗火性能,将桥梁车辆火灾分为五级:第一、二级为乘用车火灾,第三、四级为货车火灾,第五级为油罐车火灾,采用不同的最大热释放速率和最大燃烧时长对其进行表征。根据已有的车辆火灾试验,验证该分级方法的合理性,并结合车辆火灾事故,建立第三、四、五级车辆火灾火源的几何特征。采用圆柱火焰辐射体模型,计算乘用车火灾的空间辐射热流密度,并得到3例足尺汽车火灾试验的验证;采用棱柱火焰辐射体模型,计算货车火灾的空间辐射热流密度;采用经液化天然气池火试验验证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计算有横风时油罐车火灾下吊索表面的空间热流密度包络;推导了吊索截面在辐射热流密度边界条件下的增量法升温计算公式,并得到了有限元模型的验证。根据已有的高强钢丝高温力学性能试验,基于吊索在火灾下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提出了吊索临界温度与吊索设计安全系数的函数关系。最后,整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分级车辆火灾下吊索系统抗火性能的五步计算方法,可为悬索桥吊索系统的抗火安全评定与设计提供参考。
  • 路面工程
    何锐, 韩得军, 李龙龙, 李荣, 胡元元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1-3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01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优质砂石材料的需求量居高不下,由于自然资源短缺与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砂石骨料的替代品研究已成为道路工程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西部地区长期受风沙问题困扰,相继开展了风积沙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的探索性研究,并证实了风积沙资源化利用对于促进绿色低碳交通和道路工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针对风积沙区域性差异较大、缺乏相应的系统化研究等问题,详细论述了不同地区风积沙的理化性质及其工程特性,分析了其潜在活性和激发方式及其机理,总结了风积沙在路基、路面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阐释了风积沙对路面混凝土、半刚性基层性能的影响与作用机理,风积沙在路基工程中的综合利用处治技术,风积沙路基风沙流的防治以及风积沙路基抗冲刷水毁性能,最后对风积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路面工程
    王朝辉, 陈谦, 李彦伟, 左志武, 冯雷, 黄帅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1-1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01
    为进一步开拓吸能材料在道路养护领域的全新应用,赋予预防养护封层兼顾路表功能改善与既有路面结构承载力提升的双重功效,以新型路用吸能材料为载体,“夹芯式”封层结构为框架,考虑纹理重构,设计并制备了道路养护吸能封层;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加速加载试验,分析了道路养护吸能封层表面纹理特征与路表功能的衰变规律,明确了其耐久性;借助轮碾连续加载试验,评价了道路养护吸能封层对沥青混凝土板底应变的消减效果,探明了其耐荷缓力功效;基于动态热机械分析,阐释了道路养护吸能封层微观吸能特性及阻尼行为,揭示了其缓力机理;最终为道路养护吸能封层的深入探索与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结果表明:基于封层表面纹理及耐磨、抗滑等表面功能变化规律,确定集料覆盖率为40%,2.36~4.75 mm和1.18~2.36 mm两挡集料的比例为25∶75,吸能材料洒布方案为上层1.0 kg·m-2+下层2.0 kg·m-2;加载磨耗4万次后,道路养护吸能封层表面纹理轻微衰减,表面功能耐久性良好;道路养护吸能封层有效降低沥青混凝土板底部的纵向与横向应变,可使原始拉应变转化为压应变,或者降低原始拉/压应变数值30%~50%;吸能封层材料损耗因子[tan (δ)]维持在0.1~0.3,能够在-50℃~200℃、10-4~108 Hz较宽温度域与频率域中表现优异阻尼性能。
  • 复杂条件下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专栏
    张军辉, 张安顺, 彭俊辉, 李崛, 骆俊晖, 谢唐新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1): 1-2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1.001
    道路工程快速发展过程中因路基永久变形所致的工程问题仍未彻底根治,明确长期循环荷载下路基永久变形的评价与控制方法对确保道路工程的耐久稳定运营意义重大。对公路路基永久变形的研究成果开展综述,探讨了路基土永久变形测试中的主要条件与设置方法,梳理了基于经典土力学或试验现象的路基土永久变形本构模型与经验模型,总结了路基永久变形的计算流程、验证方法与演变规律,讨论了临界动应力、结构措施、失效概率3种路基永久变形控制思路。分析发现,目前路基永久变形存在测试方法不准确、预估模型不完善、计算理论不合理、控制标准不清晰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详细阐述了每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与潜在挑战。建议未来创建路基土静止土压力系数库,形成统一的路基土永久变形试验方法;明确荷载作用时间与间歇时间对路基土永久变形影响的真实规律与内在机制,在元件模型的理论体系下结合分数阶微积分理论推导路基土永久变形的力学模型;创新考虑动荷载影响的路基湿度场计算方法,建立基于路基土永久变形力学模型的湿化作用下路基永久变形全耦合计算方法,研发能科学模拟气候环境与受力状态等的路基综合验证平台;确定以可靠度为目标的基于路面服役性能要求的路基永久变形控制标准,量化结构失效与材料变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优化路基性能控制的粒料改善层结构设计方法。
  • 路面工程
    季节, 于淼章, 王玉果, 周艳东, 王涵, 李伟, 郑文华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70-18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14
    为实现沥青混合料设计、施工与服役期间的性能一体化,引入沥青混合料工作性能指标,从黏聚性、黏附性、流动性、可压实性和均匀性5个方面分析其对混合料工作性能的影响特征。首先分别阐述了上述5个方面各自的评价方法与指标,总结了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其次,综合分析了上述5个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沥青混合料的工作性能与路用性能,提出合理、便捷且具有代表性的沥青混合料工作性能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并将该综合指标嵌入设计阶段,提出基于工作性能与路用性能的沥青混合料平衡设计法,以此来调整和优化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推动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完善与升级,促进沥青路面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
  • 桥梁工程
    伊廷华, 郑旭, 杨东辉, 李宏男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129-14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09
    承载能力是反映公路桥梁服役性能的关键指标,其可靠评定可为桥梁安全风险预判提供基础,并为加固改造等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首先从评定目标和方法2个方面深度剖析了桥梁承载能力评定的内涵,介绍了中美两国承载能力评定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阐述了验证荷载试验和诊断荷载试验技术的实施方法和评定原理,验证荷载试验可直接判断桥梁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而诊断荷载试验因反映桥梁信息多、实施方便快捷等优势应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对比了各国规范中承载能力分析检算评定理论,归纳了结构直接检测、状态参数映射和时变劣化模型预测3类抗力修正方法,从荷载和桥梁分析模型两方面阐述了桥梁实际荷载效应的修正方法,分析了各国规范中规定的桥梁评定目标可靠度,英、美规范通过折减设计分项系数的方式建立了多水准评定目标可靠度,值得中国评定规范借鉴;并从测试方法、评定理论与技术装备3个方面对桥梁承载能力评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交通工程
    孙剑, 黄, 田野, 余荣杰, 赵晓聪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248-25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8.021
    自动驾驶是众多国家战略及政产学研各界关注的聚焦点,科学的测试与评价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保障。在自动驾驶科研实践中,存在不同研发主体间算法效果难共识、测试场景覆盖度低、测试工具门槛高、测试迭代速度慢、测评标准不统一等共性问题,催生出自动驾驶在线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发需求。为此提出了具备“测试场景高覆盖、测试部署轻量化、测试过程加速快、测评标准统一化”典型特征的自动驾驶测试公共服务平台(OnSite)的建设技术框架;为进一步应对基于场景的自动驾驶测试方法论的新型研究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场景自动泛化生成、关键场景加速测试、被测物与背景车流双向交互测试等平台特色功能。通过分析依托OnSite平台举办的比赛测评结果,讨论了自动驾驶决策规划算法研发中的薄弱点以及对基础研究的启示。最后提出了分别以“规控测评-全栈测评-虚实融合测评-协同驾驶测评-算测一体”为典型特征的五阶段建设计划。OnSite平台建设为自动驾驶测试提供了“泛在”服务,将加速理论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打通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成果转化瓶颈。
  • 目录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7): 4-0.
    近年来,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 我国隧道建设技术不断提升, 隧道和地下工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 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 提升绿色安全水平, 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 实现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在此背景下, 加快隧道及地下工程智能建造水平, 已成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的战略重点。隧道智能建造是工程建造领域的发展方向, 也是新形势下隧道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能时代的到来给隧道建造技术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我国工业水平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隧道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近年来, 公路隧道机械化装备配套施工、爆破智能设计、掌子面地质与力学信息智能采集和监测、隧道辅助工序智能机器人与装备、机械化施工工序优化与智能管控等技术的不断创新, 促进了我国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的快速发展。
    为充分展现我国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及时总结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与技术发展, 推动隧道建设的智能化创新与应用,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联合山东大学李利平教授、广西大学张稳军教授(本刊副主编)共同策划了“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专栏, 并邀请山东大学李术才院士、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同济大学朱合华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王国法院士作为顾问专家, 中国中铁李建斌高级专家、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程永亮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王明年教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马伟斌主任研究员、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程磊主任、同济大学李晓军教授、长安大学叶飞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博文教授、青岛国信(集团)有限公司曲立清总工程师、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侯福金总经理、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陈健副总工程师作为组稿专家, 共同向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 出版本期“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专栏。本专栏共收到相关论文20余篇, 最终录用7篇,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
    (1)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进程、智能建造体系、钻爆法隧道智能化围岩评价与爆破设计、智能建造施工装备与管控平台、隧道智能建造辅助工序机器人装备等。
    (2)隧道机械化快速施工与施工工序优化。主要内容包括:公路隧道装配式仰拱、仰拱接头变形特征与破坏规律、仰拱接头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接头设计、全机械化施工装备配套、二次衬砌支护时机动态确定、考虑二衬时机的隧道力学解析与稳定性分析。
    (3)隧道典型灾害风险预测评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岩溶隧道突涌灾害风险预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属性数学的灾害预测方法、灾害等级划分与概率预测。
    在此特向专栏组稿专家、审稿专家、论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致谢, 希望本期专栏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强国战略”和“双碳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中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促进我国隧道工程建造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由于水平及时间有限, 专栏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各位专家不吝指出。
  • 汽车工程
    张冠军, 马巾慧, 汪家文, 肖朝伦, 黄江, 王勤淮, 王强, 王攀峰, 白中浩, 吴文鑫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289-30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23
    人体数字模型是损伤机理研究、防护装置研发等汽车碰撞安全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未来汽车安全虚拟测评的核心手段。骨骼材料本构参数是决定数字模型精度的关键,但长久以来中外各种数字人体模型所采用的材料本构参数,都来源于欧美人体的测试数据,还没有关于中国人体骨骼力学特性的系统研究,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人体数字模型的发展和高效应用。为了厘清中外人体在骨骼力学特性方面的差异,获取中国人体骨骼材料力学特性数据,开展了一例中国男性人体骨骼材料测试研究。解剖出股骨、胫骨、腓骨、颅骨、肋骨、髂骨和胸骨,切割出每种骨骼的皮质骨区域,通过金相磨抛机、数控雕刻机等高精加工方法制备出数量众多、尺寸规则的长方体皮质骨试样,尺寸约为12 mm×2 mm×0.5 mm。通过三点弯曲试验获得试样的生物力学响应,通过基于改进的梁理论方法的自编程序,自动高效地获取试样的弹性模量、屈服应力、切线模量和有效塑性应变。研究结果表明:该例中国人体骨骼皮质骨的材料本构参数在文献中欧美人体的数据范围内,且不同骨骼间材料参数的差异显著(p<0.05)。提供的一例中国人体关键骨骼的材料本构参数,可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符合中国人体特性的完整汽车碰撞安全数字模型提供了初步数据参考。
  • 汽车工程
    李升波, 陈晨, 方叙之, 兰志前, 吕尧, 占国建, 聂冰冰, 张放, 张德兆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304-32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22
    近年来,自动驾驶逐步开始公共开放道路的实车测试和示范应用,并将频繁地与人类进行交互,也要求其驾驶行为从以往功能性的“安全稳定驾驶”向交互性的“像人类一样驾驶”转变。其中,构建能够精准表征人类对驾驶行为能力认知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是引导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发展类人或超人驾驶行为能力的必需前提。聚焦于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行为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首先阐述了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行为能力的定义和边界;而后,梳理了现有驾驶行为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含安全性、高效性、舒适性、节能性、合规性5维度瞬时指标以及综合性“行为类人性”的STCER-H指标体系;然后,综述现有单项指标的建模方法,厘清各个维度指标内涵,总结目前各个维度指标现状及其问题;在多维度聚合的统计性评估层面,重点论述了“行为类人性”指标定义及建模建议;最后,对现有驾驶行为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问题挑战和未来研究展望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能够为学界和业界在驾驶行为能力评估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 交通工程
    任立海, 聂珍龙, 于潇, 陈可欣, 蒋成约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216-23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8.019
    驾驶人是“人-车-路-环境”交通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驾驶人状态与自身的驾驶行为密切相关。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 EEG)作为驾驶人大脑活动的直接体现,能够有效地表征驾驶人当前时刻的驾驶状态。基于现有文献研究成果,阐述了EEG与驾驶人分心、疲劳及情绪等不良驾驶状态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EEG研究中涉及的试验环境、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进行重点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的本质可解释为不同驾驶人状态与EEG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研究,通过志愿者模拟驾驶等方法收集EEG相关数据,利用线性或非线性等分析方法提取EEG特征值,以数学模型或神经网络模型对驾驶人的状态进行识别。进一步地,为提高状态识别模型的准确率,基于EEG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在不良驾驶状态等场景中的研究逐步增多,基于EEG在驾驶状态识别系统中的运用也逐步走向市场化。由此表明,目前基于EEG的驾驶人识别算法具有良好的安全应用潜力及前景,但在EEG特征提取、实时处理、不同驾驶人状态识别精度等方面仍具有较大改进空间。
  • 车桥耦合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专栏
    高康, 陈子达, 张皓炜, 刘松荣, 吴刚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65-7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8.006
    为解决现有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辆称重系统在泛化能力和环境适应性方面的局限,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大模型与机器学习的非接触式动态称重方法。首先,通过视觉大模型设计了一个创新的边缘检测算法,用于精确获取轮胎变形参数;其次,基于Mask-RCNN (Mask-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开发了一个包含完整轮胎字符数据库的通用识别模型,能够准确标记并提取轮胎侧壁的特征信息;进一步,采用LightGBM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构建了一个用于预测车辆轮胎与路面接触力的机器学习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特别地,通过对SUV车辆和载重货车的测试,证明了该方法与传统动态称重系统相比,最大误差不超过5%,显示出高精度和优越性能。该研究提供了一种不需安装传感器的车辆称重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未来在收费站、高速公路等交通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张岗, 陆泽磊, 袁卓亚, 傅彦青, 王世超, 汤陈皓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7-3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02
    油轮爆燃火灾威力巨大,严重威胁跨海桥梁的安全性能。为研究悬索桥在油轮爆燃致复杂极端火灾环境中的结构响应,明确悬索桥遭遇复杂极端火荷载时的安全性能,选取某大跨径悬索桥作为研究对象,给出了油轮爆火(爆燃火灾)时悬索桥结构安全性能(耐火性能)预测过程。首先采用火灾动力学-有限元(CFD-FEM)耦合方法,重构了油轮爆燃火灾环境,建立了悬索桥局部受火梁段和全桥结构在油轮爆火环境的三维多尺度数值预测模型,深入揭示了油轮爆火时局部受火梁段的传热模式和全桥结构性能演变规律。继而,研究了油轮爆火时悬索桥钢箱梁(加劲梁)的高温响应和失效模式,分析了不同起火位置、起火面至钢箱梁底板距离和风速对悬索桥火灾响应行为的影响,提出了油轮爆火环境悬索桥耐火极限预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油轮爆火环境悬索桥局部受火梁段随受火时间其变形不断增大,受火梁段表现出整体下挠后中间区域上拱的失效模式,导致中间区域吊索索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起火位置对悬索桥整体结构性能影响较大,随着起火位置接近悬索桥跨中区域,该区域梁段较近塔区域梁段受火下挠量增加62%;起火面至钢箱梁底板距离由50 m减到20 m时,局部梁段的下挠峰值和总上拱值(下挠峰值与上拱峰值之差)增幅超过19%,结构失效时间提前10 min;风速会改变油轮爆燃火焰形态,明显影响悬索桥加劲梁两侧边箱梁的受热面分布形态和高温响应特征,风速8 m·s-1时迎风侧边箱梁受火强度明显减弱,相对2 m·s-1时底板总上拱幅度减小17%;钢箱梁底板反弯变形时的临界温度介于510 ℃~550 ℃之间,钢箱梁底板屈曲失稳时的极限温度介于685 ℃~715 ℃之间,临界温度和极限温度可作为钢箱梁结构安全性能的两阶段预警温度,从而实现钢箱梁失效前的2次实时预警。研究结论可为复杂火灾环境缆索承重钢桥结构安全性能监测和预警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指导同类型桥梁的安全运维。
  • 路面工程
    郭猛, 蔡晓晓, 王京京, 杜修力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86-19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15
    目前广泛采用的融雪除冰方法会对路面和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为了研究沥青路面融雪除冰技术在其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以蓄盐路面、电缆加热路面、机械除冰雪3种不同融雪除冰技术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将3种不同融雪除冰技术分为原料开采、拌和、运输、摊铺压实、除冰雪5个过程,量化分析3种不同融雪除冰技术生命周期内环境排放的影响。取全球变暖潜值(GWP)、酸化潜值(AP)、光化学臭氧形成潜值(POCP)、人体毒性潜值(HTP)4种环境影响类别来评价生命周期内融雪除冰技术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在融雪除冰技术的各个阶段中,CO2的排放均是最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3种融雪除冰技术产生的环境负荷的排序均为GWP>HTP>AP>POCP;在4种影响类别中,不同融雪除冰技术中GWP占比均在74%以上。为了使不同融雪除冰技术的环境负荷进行比较,对不同融雪除冰技术的分析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电缆加热路面产生的环境负荷最大,蓄盐路面产生的环境负荷最小。
  •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延寿方法与技术专栏
    于新, 陈晨, 董夫强, 朱浩然, 董晨, 蔡猛, 宋佳辉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2): 161-18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2.002
    针对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存量巨大且老龄化严重的现状,延长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的服役寿命已成为交通行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长期服役状态下的既有沥青路面结构为研究对象,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路面结构健康状态检测及评价、性能演化规律与寿命预测、结构延寿设计方法、专用结构及靶向材料研发等4项延寿关键技术的进展。首先,介绍了探地雷达等全域无损检测技术在路面结构内部状况和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其次,系统总结了足尺试验法、有限元法和离散元法在路面结构力学性能响应及性能衰减规律研究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延寿设计的思路和参数的获取方法,并归纳了疲劳和永久变形量的验算模型以及延寿结构组合;最后,总结了不同层位和性能需求的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延寿材料与技术。建议未来研究应结合全域评价指标,分析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的性能衰减特征,建立剩余寿命预估模型和延寿设计方法,开发高性能补强材料,助力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延寿。
  • 路基工程
    包含, 王耿, 晏长根, 兰恒星, 谢永利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46-7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03
    交通运输领域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作为交通大国,交通碳减排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学者们在碳排放核算与减排举措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聚焦于公路建设阶段,从碳排放核算、排放端减碳及固碳端补偿3个方面对前人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碳排放量核算方法绝大部分使用LCA生命周期理论模型,贯穿整个公路建设阶段,其中基础数据核算集中在排放因子法,以及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软件、平台等工具;排放端减碳主要围绕绿色土力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绿色高效工程管理3个方面,从根源上完成减碳的目标;碳补偿研究包括固碳端补偿措施与固碳效果评价,碳补偿措施集中在利用边坡植被的光合作用固碳与采用新材料增加碳汇两方面,固碳效果采用主客观结合分析法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发现,目前研究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排放因子缺乏统一标准,使得核算误差较大;减排措施的具体减排比例欠缺综合评估方法,且与人工智能结合不紧密;碳补偿措施不够丰富,固碳效果评估方法主观性较强。未来研究应集中探讨核算方法的准确性;提出更为有效的碳减排措施,增强减排效果评估研究;采取更加多元的碳补偿措施,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补偿效果评估方法。研究结论可为交通岩土领域碳减排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借鉴,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 桥梁工程
    王春生, 何文龙, 寇婷苇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73-84.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07
    为提高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桥静力体系可靠度计算效率与准确度,基于改进向量投影响应面法(IVPRSM)建立了体系可靠度计算模型。通过优化向量投影响应面法的取样过程,实现钢桁梁构件功能函数的高效拟合和验算点的精确捕捉,形成构件可靠指标的高效改进算法;应用修正的β分支约界法识别失效历程中的候选失效单元,采用IVPRSM计算随结构拓扑模型改变而更新变化的构件可靠指标,搜寻桁梁结构主要失效模式,建立桁梁桥失效树;在确定各失效模式等效线性功能函数和失效模式相关系数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微分等价递归算法实现结构体系可靠度计算。通过3个数值算例的可靠度分析,验证IVPRSM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以主跨300 m的双层连续钢桁梁桥为工程实例,采用提出的体系可靠度计算模型,分析失效历程各阶段桁梁结构关键构件可靠指标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IVPRSM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均优于传统方法;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各类关键构件的可靠指标最小值为4.1~4.8,桁梁主跨中支点处下弦、300 m主跨1/4处上弦与腹杆、主跨跨中处加劲竖杆失效风险大;搜寻获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主要失效模式20个,计算该双层桁梁桥体系可靠指标为4.6。建立的基于IVPRSM的静力体系可靠度分析方法可支撑双层钢桁梁桥体系可靠性设计。
  • 交通工程
    柴晨, 冯蕊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231-24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8.020
    为实时监控驾驶过程中的路怒情绪,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整,提出一种准确高效的驾驶路怒情绪分级辨识方法。基于侵入度较低的驾驶行为及语音特征展开,并采用半监督学习方法建立模型,以减少对数据标签的依赖,提高小样本低标注条件下路怒辨识的准确性。通过开展由30人参与的高仿真驾驶模拟试验采集驾驶数据,利用滑动时间窗截取路怒事件后,提取特征形成路怒驾驶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将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 SSL)的伪标签融合于梯度提升机算法(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GBM)建立SSL-GBM模型,充分发掘数据内部信息以降低对人工标注的依赖,并在自动机器学习框架中自动化完成数据处理、特征工程、模型搜索、参数优化等流程,从而实现驾驶路怒水平的分类判别。研究结果表明:路怒驾驶情绪辨识模型在预测路怒5级评分中,准确率能够达到90.3%,相较于已有模型中表现最好者提高了3.7%;特别对于2~5级路怒的识别准确度均有2.5%以上的提升,检测失效的比例大幅降低。在驾驶全程路怒水平的预测中,模型表现出应用于实时路怒检测的优秀表征能力和泛化性能,由此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驾驶辅助系统提升危险驾驶监测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在路怒驾驶状态判别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范传刚, 盛子琼, 栾蝶, 焦澳, 马伟斌, 王志伟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46-54.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04
    为探究强降雨对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特性及烟气控制的影响,基于Froude准则搭建了1∶15的缩尺模型隧道试验台,设置了4个不同的降雨强度、4个火源功率以及6个纵向通风速度,对强降雨作用下的隧道火灾烟气蔓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发生时,隧道洞口在降雨作用下产生压差,最终在隧道内诱导形成纵向气流;诱导气流速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降雨强度较大时,火源上游的烟气在诱导气流的限制下无法从火源上游洞口处溢出;对强降雨作用下的隧道火灾烟气进行纵向通风控制时,纵向通风气流的驱动力一部分用于消除热烟驱动力带来的烟气回流趋势,另一部分用于抵消降雨诱导气流在隧道内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回流长度、临界风速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火源功率为3.03、6.06、9.09、12.12 kW时,临界风速在强降雨作用下分别提高25.6%、17%、14%以及9%,说明强降雨对隧道火灾烟气纵向通风控制的作用随火源功率的增大而减小。基于前人模型和试验结果建立了强降雨作用下隧道火灾临界风速的量纲一的预测模型,明晰了强降雨影响隧道火灾烟气蔓延及控制的机制。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冯锦鹏, 李经纶, 高康, 杨兴, 吴刚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34-4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03
    拉索在桥梁服役期间易遭受腐蚀、车致火灾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役斜拉桥复杂环境作用下结构安全评估方法研究尚不完善。因此,以某服役时间超过25年的斜拉桥拉索为研究对象,开展在役钢丝高温下的拉伸试验,得到在役钢丝高温下力学性能退化规律和计算模型。基于在役钢丝高温下力学性能退化规律,利用Fire Dynamics Simulator软件建立300 MW油罐车失火工况下的火源模型。通过ANSYS分别建立在役斜拉桥拉索传热分析模型和在役斜拉桥结构模型,并开展结构热力耦合分析。结果表明:最不利条件下,300 MW油罐车火灾总计造成桥梁1/4跨附近3组(共6根)斜拉索失效断裂,各组拉索断裂时间分别为551、592、1 064 s;自重作用下主梁挠度最大下降0.08 m,挠跨比1/1 250,主梁挠度变化速率最大值为9.6 mm·min-1,均处于规范(JTG/T D65-01—2007)的限值内;300 MW油罐车火灾不会造成该在役斜拉桥结构整体垮塌,但会对斜拉桥拉索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伤。研究成果可为在役桥梁复杂环境作用下结构安全分析与评估提供参考。
  • 车桥耦合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专栏
    莫向前, 杨永斌, 史康, 高丝雨, 耿波, 袁佩, 郑植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1-1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8.001
    阻尼作为桥梁的固有属性,可以显著减小桥梁的动力响应,从而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然而,为方便求解移动车辆下的空间桥梁动力学方程,通常会忽略桥梁阻尼的影响。因此,以单轴双自由度车辆通过单箱单室空间薄壁箱梁为例,推导了考虑薄壁箱梁阻尼影响下车-桥耦合振动解析解。依据该解析解验证了利用车辆响应或轮胎-桥梁接触点响应识别桥梁扭转-弯曲耦合频率与竖向弯曲频率的可行性。此外,桥梁截面的单对称轴形式使得其质心与剪切中心不重合,导致桥梁横向与扭转运动耦合,而竖向运动相对独立。考虑桥梁双向阻尼特性,即允许为竖向运动和横向-扭转运动分配不同的阻尼比。同时,基于横截面刚性假设推导了车辆的摇摆和竖向接触响应,实现了桥梁扭转-弯曲频率和竖向频率的分离,并通过残余接触点响应技术消除了路面粗糙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摇摆和竖向接触响应可分别识别桥梁的前几阶扭转-弯曲耦合频率和竖向频率;②竖向和扭转-弯曲方向的阻尼比只影响自身方向频率的可见性,尤其是高阶频率;③残余接触响应技术表现出一定的鲁棒性,即在较差的路面状态下仍表现出较好的识别效果;④实际工程应用时,建议检测车以10 m·s-1 (36 km·h-1)的速度运行。
  • 路基工程
    许江波, 侯鑫敏, 吴雄, 刘一凡, 孙国政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38-4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04
    为实现对边坡位移精确的预测,建立了一种基于最大互信息系数与XGBoost算法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MIC-XGBoost-LSTM)边坡位移预测模型。首先,对边坡受到不同降雨条件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最大互信息系数分析不同降雨条件因素与边坡累计位移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相关性显著的降雨影响因素;其次,基于XGBoost算法对与边坡累计位移数据相关性较高的影响因素进行特征构造,将构造特征与原有特征一起进行归一化处理,把归一化后的数据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然后,利用LSTM对G312国道商洛岩质边坡位移进行预测。同时,分别利用XGBoost、LSTM、MIC-XGBoost-LSTM预测模型对边坡的累计位移值进行训练预测,并通过RMSE、MAE、MAPE指标进行预测精度评价,并采用RMSE指标对MIC-XGBoost-LSTM模型最长预测周期及最小训练样本数量进行确定。最后,采用白水河滑坡位移数据对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日位移增量、蒸散量、净降雨量、累计7 d降雨量与监测点累计位移量的相关性较其他因素更高,且利用4种相关因素构造的特征值与输出的特征值的MIC值为0.97;同时,利用MIC-XGBoost-LSTM模型对G312国道商洛边坡进行预测的结果中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分别为0.25%、0.185%、0.024%,均小于XGBoost、LSTM的RMSE、MAE、MAPE值,并根据RMSE指标获取MIC-XGBoost-LSTM模型最长预测周期与最小训练样本数量分别为56、675;最终采用白水河滑坡位移数据进行验证,其评价指标均小于XGBoost、LSTM模型,这表明MIC-XGBoost-LSTM边坡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目录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8): 4-0.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居世界前列,公路与铁路桥梁总数已超过120万座。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行车密度日益增加、荷载逐渐加重,如何保障桥梁安全运营和车辆行驶安全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车辆与桥梁的动力相互作用是影响桥梁结构性能和车辆舒适性、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深入开展车桥耦合振动相关研究,对桥梁设计建造与安全运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
        近年来,在车桥耦合振动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和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桥梁设计与建造技术的提升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为充分展示我国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及其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推动车桥耦合振动的理论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联合湖南大学孔烜教授(我刊青年编委)、邓露教授(我刊编委)共同策划了(车桥耦合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专栏,并邀请东南大学蔡春声教授、长沙理工大学韩艳教授、长安大学韩万水教授(我刊编委)、西南交通大学李小珍教授、重庆大学王志鲁副教授、同济大学夏烨副教授(我刊青年编委)、北京交通大学张楠教授作为组稿专家,共同向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出版本期(车桥耦合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专栏。本专栏共收到车桥耦合振动及其应用新进展相关理论、技术、方法及试验研究等论文40余篇,最终录用10篇。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
        (1)车桥耦合振动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考虑薄壁箱梁阻尼下的车-桥耦合振动解析理论、时变空间路面模型建立及其对车-桥耦合振动的影响、横风下公铁两用双层钢桁梁桥中汽车气动特性等。
        (2)车辆荷载识别与动态称重。主要内容包括:大跨桥梁车辆追踪与荷载时空分布智能识别、基于最大熵正则化的桥梁动态称重算法与试验验证、基于视觉大模型和机器学习的非接触式车辆动态称重方法等。
        (3)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桥梁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过桥重载车辆动力响应的桥梁影响线识别、基于随机车流-桥梁耦合振动的板梁桥铰接缝裂缝扩展分析、改进型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构造细节的疲劳应力研究、考虑非平稳因素的大件车与普通车流混行中小跨径桥梁安全评估。
        在此特向专栏组稿专家、审稿专家、论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致谢!希望本期专栏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车桥耦合振动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桥梁建设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由于水平及时间有限,专栏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不吝指出。
  • 交通工程
    徐鹏程, 路庆昌, 李静, 王世鑫, 任永全, 张伟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196-20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18
    拥堵是影响高速公路网络运营性能最为常见的事件之一,但过往研究多关注破坏性事件下路段失效所导致的短时内局部路网的拥堵延误,忽视了宏观交通流波动产生的动态拥堵过程对路网正常运营性能的影响。为研究动态拥堵生成-集聚-消散过程中的路网韧性特征,综合考虑网络拓扑结构、动态交通流时空特性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类型等因素,建立了基于渗流理论的高速公路网络拥堵韧性评估方法,并以某省高速公路网络为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空状态下路网韧性与拥堵集群规模均呈现近似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现象;当速度阈值(ql)接近0.2和0.7时,拥堵规模扩散达到临界相变状态,路网韧性降低近65%;对比不同时段路网拥堵韧性,晚高峰的拥堵恢复时间相比于其他时段增加近50%;交通基础设施类型对路网拥堵韧性具有显著影响,桥隧路段拥堵的恢复时间比普通路段高25%左右;当路网内桥隧路段占比高于65%时,不同时空状态下路网韧性平均下降约50%。研究结果可为交通管理部门预防和缓解日常拥堵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建议。
  • 汽车工程
    王畅, 李朝, 赵霞, 孙秦豫, 付锐, 郭应时, 袁伟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324-34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23
    驾驶人状态监测技术作为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与安全性的关键手段,旨在精确辨识与深入理解驾驶人的动作、情绪及注意力状态。尽管该领域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针对深度学习算法原理的系统性总结尚显不足。鉴于此,系统性地综述了基于图像与深度学习的驾驶人状态监测算法,以满足智能车辆技术持续发展的需求。首先阐述了文献综述方法;接着对现有公开数据集进行了整理与描述;然后从数据选择与处理、模型架构、模型训练与评估以及优化目标几个方面分别展开了深入阐述;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基于图像和深度学习的驾驶人状态监测研究已进展到一定深度,数据选择与处理技术呈现多样性,模型架构朝着多模态、多任务、轻量化和高鲁棒性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开始采用非完全监督和多目标优化的训练策略。然而,大多数研究方法缺乏针对实际驾驶场景的系统性测试,也未充分考虑自然驾驶条件下驾驶人行为特性以及智能车辆人机交互形态的变化,因此难以实现对各种驾驶场景和驾驶人个性的全方位监测功能。驾驶人状态监测算法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受限于两方面因素。其一,目前深度学习方法在其领域适应性、可解释性、运行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其二,缺乏自然驾驶环境下大规模高质量数据集。该综述可为高认知驾驶人状态监测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和重要参考。
  • 交通工程
    刘树美, 安毅生, 慕晨, 于尧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221-23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18
    为了提升车联网对任务依赖型应用的执行响应速度,研究了时延感知的依赖任务调度与计算卸载策略。具体包括以下4个设计要点。首先,基于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构建了车辆端的任务依赖型应用模型,不仅详细表征了每个应用中任务间的依赖关系,还构建了多车多应用场景下的总任务DAG。其次,基于部分卸载模式,设计了综合考虑排队时间、计算时间以及结果传输时间等多时延项的本地计算与卸载模型,进而制定了每个任务的执行等待时间表达式和任务总处理时延最小化优化问题。再次,本着“以更短时间完成更多任务”的设计原则,基于任务依赖性特点,设计了任务的执行时间优先级与等待时间优先级指标。基于此,设计综合考虑2种时间优先级指标的改进异构环境下最早完成时间(Heterogeneous Earliest Finish Time, HEFT)任务调度算法,并获得旨在提升时延性能的最优任务调度顺序。最后,为了获得每个任务的最优卸载决策,构建了任务计算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进而设计了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 DDPG)的任务卸载算法,获得了最优的计算卸载决策。在不同的网络设置下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现有的时延最小化方案相比,所提任务调度与计算卸载方案具有明显的时延性能优势,更适用于对低时延要求较高的车联网环境。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朱亚飞, 任伟新, 王亚飞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07-11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09
    船桥意外碰撞事故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此时碰撞物质量、碰撞速度与角度以及接触刚度等参数未知,导致无法确定真实的碰撞荷载大小,这给意外碰撞后桥梁的安全评估和修复决策带来困难。鉴于结构长期健康监测系统在重大桥梁中的广泛应用,其可用于记录突发碰撞时桥梁的振动响应,如何仅利用结构的振动响应来估算突发碰撞荷载大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浮吊船的起重臂与悬索桥主梁意外碰撞事故为背景,采用半正弦船桥碰撞荷载模式,建立该悬索桥的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24种不同碰撞工况时指定测点的振动响应峰值。数据拟合结果表明:主梁振动响应峰值与碰撞荷载峰值之间呈线性关系,且该线性曲线的斜率与碰撞持续时间有关,从而拟合出结构振动响应峰值、碰撞荷载峰值与碰撞持续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式,基于该式根据结构任意两点的碰撞振动响应峰值,便可估算出碰撞荷载峰值与持续时间。最后利用悬索桥健康监测系统记录的意外碰撞振动响应数据所估算得到的碰撞荷载模式,施加在桥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碰撞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主梁碰撞损伤深度和宽度与实际碰撞损伤区域尺寸吻合良好,验证了所建立的仅基于结构碰撞振动响应峰值估算意外碰撞荷载模式的方法合理性。所提方法不涉及动力学逆问题复杂的理论计算,简单实用,可用于安装了长期健康监测系统的重大桥梁意外碰撞时碰撞荷载的估算。
  • 桥隧结构极端荷载与安全运维专栏
    柳献, 孙齐昊, 范森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119-13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10
    国内外盾构隧道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生过多起由于局部涌水涌砂进而诱发结构倒塌的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隧道倒塌事故具有突发性与隐蔽性的特点,针对盾构隧道结构倒塌的发展过程与力学机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针对性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为了探明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涌水涌砂进而诱发结构倒塌的机理,为后续防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以上海地铁4号线事故案例为研究背景,设计并开展了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涌水涌砂诱发结构倒塌的模型试验,重现了盾构隧道倒塌的发展过程,对倒塌过程中的地层响应与隧道响应进行了讨论,进而提出隧道渗漏诱发结构倒塌的发展过程与原因。结果表明:①隧道渗漏后渗流侵蚀作用在外部地层产生土洞,土洞在形成→失稳→再现的过程中向地表发展;②地层土拱效应造成隧道外荷载重分布,进而引发隧道结构大变形;③土洞达到临界高度时地表土体失稳坠落,冲击荷载造成隧道结构倒塌,试验中最大冲击荷载达到正常水土荷载的13倍;④初步提出用于计算隧道受冲击荷载的理论计算公式。
  • 复杂条件下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专栏
    王磊, 黄杜康, 马亚飞, 黄可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1): 38-5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1.003
    针对现有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需要大量标记数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元学习的结构损伤定位和量化方法。首先,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结构损伤定位和量化模型,学习结构模态参数(频率、振型)与刚度参数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其次,利用模型无关元学习方法训练损伤定位和量化模型,优化人工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参数,以提升损伤定位和量化模型在少量数据下的泛化性能;最后,在少量模态数据下基于训练模型进行快速学习,实现结构损伤的定位与量化。该方法利用模型无关元学习训练策略获取先验知识,可在少量训练数据条件下加速新结构损伤定位和量化任务的学习过程。采用3跨桥梁数值算例和Z24桥工程实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少量模态数据下,该方法能有效且准确地定位和量化结构损伤;与传统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迁移学习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识别精度。
  • 交通工程
    郑展骥, 郑礼伟, 许宇轩, 饶嘉强, 张河山, 徐进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9): 273-28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9.022
    为明确城市地下螺旋匝道的驾驶行为模式和车辆运行特性,选取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洪崖门地下道开展实车驾驶试验。利用车载仪器采集了20名驾驶人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行驶速度、纵向加速度和横向加速度等运行参数,得到了螺旋匝道范围内车辆的速度特性、纵/横向加速度累积频率,探讨了纵向加速度、横向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G-G图方法对危险驾驶行为进行辨识。研究结果表明:①螺旋匝道的实测速度远高于设计速度,驾驶人在连续下坡路段的弯道行车减速度高于加速度,连续弯道与独立弯道的横向加速度幅值在不同行驶方向下存在差异;②上行匝道弯道(R=80 m)的纵向加速度数据分布呈椭圆形,上行匝道弯道(R=40 m)和下行匝道弯道(R=80 m)的纵向减速度随速度的增加而下降,螺旋匝道其余弯道的纵向加(减)速度随速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③螺旋匝道弯道的横向加速度与速度呈正相关,仅上行匝道弯道(R=80 m)的横向加速度随速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④螺旋匝道弯道的风险路段主要位于出弯加速段,仅下行匝道弯道(R=40 m+30 m)在入弯减速段也存在风险路段。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地下螺旋匝道小客车的运行特性,可以为未来城市地下道路螺旋匝道的限速方案和弯道几何设计提供参考。
  • 智慧道路建设运维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专栏
    葛冬冬, 张文慧, 吕松涛, 于静, 段海辉, 琚子豪, 彭幸海, 王大为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2): 294-309.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2.011
    针对道路工程的数字化基础薄弱、信息获取感知不全面、数据共享不足、发展不平衡、业务协同不充分等问题,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移动边缘计算网络等数字化技术,统筹道路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等全过程,是提升道路工程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水准,赋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要策。基于此,对智慧道路设计建造运维过程中的数字化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综述了数字化技术在智慧道路设计过程中的勘测、路基路面设计等方向的应用和优势。接着,概述了目前数字化技术在道路施工过程中的研究现状,主要涉及路基路面施工各环节的智能化控制与精细化管理。然后,阐述了道路运营过程数字化技术提升车路协同水平、车辆高效控制及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举措。同时,总结了数字化技术提升路况检测效率及养护决策智慧化水平的思路,以实现道路维护的智慧化升级。最后,从多维度出发总结了数字化技术在智慧道路设计、建造、运营及维护方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相关研究可为提升道路设计建造运维过程的智慧化水平,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与建议。
  • 交通工程
    王庞伟, 何昕泽, 张龙, 董航瑞, 王力, 张名芳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281-29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20
    交通状态补全方法能够为交通管理系统提供完备的全息交通路网信息,为制定城市信控策略,动态均衡交通流提供数据支持。基于智能网联技术实时获取多源交通数据优势,提出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实时交通状态补全方法。首先,构建了一种“端-边-云”信息交互架构的全息交通感知系统,可实现多源交通数据的特征级融合;其次,根据路网拓扑关系构建路网无向图模型,应用异常数据辨识与插补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修正构成有效数据集,并根据实际路网时空关系确定补全网络隐藏层权重;然后,通过图卷积交叉口临近关系与交通状态,将原始数据映射至空间维度,从而完成交叉口特征的空间聚类,同时由门控循环单元在时间序列上游走记忆,提取数据时间维度特征,完成状态数据补全计算;最后,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选取典型智能网联交叉口群,对该方法进行实地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长时序数据下,方法有效补全结果与真实值误差不高于10.64%,综合性能较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等现有方法的均方根误差降低17.2%。该补全方法为未来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全息感知技术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案。
  • 交通工程
    程国柱, 孟凤威, 陈永胜, 吕家乐, 王文志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268-28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19
    城市快速路作为重要交通走廊,其合流区交通调度更为复杂。为保障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CAV)在城市快速路合流区高效、安全、舒适行驶,基于城市快速路合流区的换道特征,开展了考虑换道风险动态评估结果的CAV换道决策模型的相关研究。首先,对换道车辆与邻车进行时空重叠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潜在风险判别依据,对存在时空重叠的CAV及其邻车计算换道碰撞时间(Lane Change Time to Collision,LCTTC),实现换道风险动态评估;然后,将换道风险动态评估结果融入多目标奖励函数优化的DQN (Deep Q-Network)网络结构,并综合考虑车辆行驶高效性、安全性与舒适性等因素,提出具有风险感知的SIDQN (Security Improvement Deep Q-Network)换道决策;最后,通过仿真试验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比策略,提出的SIDQN策略换道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且运行平均速度不低于21.008 m·s-1;此外,在复杂的交通合流场景中,融入安全性奖励的SIDQN策略表现出最佳安全性,其LCTTC平均占比仅为9.56%,远低于其他对比策略,同时事故率统计结果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在舒适性方面,SIDQN策略下换道次数仅为4次,连续换道和无效换道次数均为1次,并显著降低了频繁换道和极端加速减速操作次数,提升了乘客的舒适体验。提出的换道决策模型综合性能优势明显,可为智能网联环境下城市快速路合流区CAV安全换道决策研究提供参考。
  • 目录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6): 4-0.
        在“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与合作倡议持续推进实施的背景下,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亟需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路基作为支撑公路健康运行的基础,在服役期长期承受着复杂的交通和环境荷载,易发生变形沉降,这将对交通安全运行构成威胁。路基的稳定性及其长期服役性作为影响道路安全、服役质量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关键,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近年来,围绕路基土固化、路基结构性加固及路基性能保持等重点研究方向,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与相应装备不断涌现,有效提升了路基服役寿命,对其长期服役性能保持形成了重要支撑。
        为充分展现我国路基加固与长期性能保持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领路基高质量建造方向,推动路基固化与加固新材料、新结构及新工艺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联合重庆大学崔新壮教授(我刊编委)、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教授(我刊路基方向副主编)共同策划了“路基加固与长期性能保持技术”专栏,并邀请北京交通大学李旭教授、东南大学庄妍教授、长沙理工大学顾凡教授(我刊青年编委)、上海大学刘飞禹教授、东南大学邓永锋教授、河北工业大学肖成志教授、长安大学包含教授(我刊青年编委)、中南大学肖源杰教授(我刊青年编委)、西南交通大学刘凯文教授、重庆大学周航教授(我刊青年编委)、湖北工业大学李丽华教授等作为组稿专家,共同向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出版本期“路基加固与长期性能保持技术”专栏。本专栏共收到相关论文50余篇,最终录用19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
        (1)复杂条件下路基长期服役性能演化机理与控制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路基湿度测量方法、演化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循环荷载下路基黏土永久变形特性及力学模型、循环荷载下筋材对桩承式低路堤荷载传递机制的影响试验、湿化作用下高速公路红黏土路基动力特性现场试验、软土中XCC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时效性研究、毛细屏障在黄土路基干裂防控中的应用及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2)特殊土路基加固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矿渣-白泥固化黄土的力学性能与微观机理、生物胶-纤维固化黄土的三轴剪切特性研究、淤泥质钻渣土碳化造粒方法及强度增长机理试验、聚醚胺-230处治膨胀土的膨胀-压缩-收缩试验、浮泥-流泥路基中防淤堵排水板排水行为、碳化复合桩透水混凝土-MgO固化土界面摩擦特性试验、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隧道宕渣循环动载累积变形特性试验、CFB灰-钢渣粉-矿渣-脱硫石膏全固废公路下伏采空区注浆材料特性研究。
        (3)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生态防护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及降雨作用下路堤边坡变形破坏特性研究、膨胀土路堑边坡柔性加固方法及现场监测、红黏土裂隙湿化自愈行为及强度影响机制、黄土边坡典型护坡植被的根系加固力学效应演化分析、不同含水率下残积土-织物界面动力剪切特性研究。
        在此特向专栏组稿专家、审稿专家、论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致谢!希望本期专栏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中路基加固与长期性能保持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由于水平及时间有限,专栏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不吝指出。
  • 路面工程
    蔡军, 胡雨婷, 邹鹏辉, 李希, 钱国平, 顾凡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14-2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02
    为明晰双层多孔沥青(Porous Asphalt,PA)路面上下各层渗流特点,为科学设计双层PA路面提供依据,从PA混合料渗流特性影响因素入手,借助自行研发、可同时测量PA混合料竖向和横向渗流能力的双向渗流速率测试仪,研究了试件空隙率、试件厚度及粒径组成的影响,并利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构建不同因素下PA混合料渗流特性影响模型,阐明各因素对渗流速率的贡献程度。同时,借助构建的渗流特性影响模型,在不改变下层厚度前提下,基于上下层层间等渗流速率原则,对遂资眉高速双层PA路面的下层空隙率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前后渗透性能和关键路用性能验证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横向渗流行为在PA路面渗流过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试验结果显示当测试仪器直径为150 mm时,即使空隙率增至21%,横向渗流仍是主要的排水方式,并且其渗流行为较竖向渗流更稳定,受设计因素变化影响较小;其次,空隙率是影响PA混合料渗流特性的最重要因素,但试件厚度和粒径组成同样不可忽视,二者的贡献程度分别为25.2%、18.5%,因此宜在双层PA路面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试件厚度和粒径组成的影响,结合提出的层间等渗流速率原则,可在满足渗透需求的同时实现对关键路用性能的提升。
  • 交通工程
    阎莹, 周墨, 袁华智, 董帅, 陈信强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10): 171-18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10.016
    为研究人车交互的行为偏好和时空关系变化对潜在交通冲突的影响,利用无人机航拍采集无信控路段的人车过街数据,由交通轨迹提取出876对人车交互对;考虑交互动态,提出了基于路权竞争和碰撞关系的交互指标;通过训练表征学习模型发掘人车交互时序信息,转化为潜在表征并对其进行聚类,识别分析典型人车过街交互模式及特征;以交互模式和冲突严重程度为参照,构建多个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冲突风险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交互模式的风险致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人车过街交互可分为3种典型模式——近端交互、远端-软交互和远端-硬交互;人车相对距离的减小、车辆速度下限和行人速度上限的提升是降低冲突严重程度的普遍因素;对于近端交互,行人急减速、路权竞争和高速车辆会降低冲突风险,车辆急减速和行人急加速均会增加危险性;对于远端交互,行人速度下限的提升会导致冲突风险增加,车辆急减速和路权竞争会降低软交互的冲突风险,行人急减速和高速车辆是降低硬交互冲突风险的主要因素,行人急加速则会提升硬交互的危险性;组合方法的应用降低了人车交互行为异质性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城市道路行人过街环境的安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 路面工程
    吴荻非, 刘成龙, 覃伯豪, 杜豫川, 李亦舜
    中国公路学报. 2025, 38(1): 31-4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5.01.002
    振动式平整度检测技术通过测量路面激励所致的车身振动以估计平整度指标,已成为了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检测手段。为解决现有振动式平整度检测技术标定繁琐、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参数估计的振动式路面平整度检测快速标定方法,并开展了车辆振动参数对检测效果的敏感性分析。首先,构建了七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采用模型更新理念,提出了基于冲击测试的车辆振动参数快速标定方法;随后,建立可模拟不同平整度的车路耦合振动虚拟仿真平台,将传统需要大量工序的标定流程以仿真计算方法替代,获取车辆振动指标、车速与国际平整度指数IRI (International Roughness Index)的多源回归模型;最后,依托标定完成的整车模型,探究车辆悬架参数、车身质量分布波动对IRI检测效果的影响。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标定后的车辆平整度检测结果与激光断面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检测误差与分割长度、检测车速关联显著,在100 m及以上的分割长度、30~60 km·h-1行驶车速条件下,IRI检测误差在0.5 m·km-1以内;车轮等效刚度系数和悬架刚度系数的敏感性最高,表明胎压变化、悬架弹簧磨损对平整度检测影响相比其他参数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振动式路面平整度检测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方法支撑。
  • 目录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
    截止2023年底,我国各类桥梁总数已经突破120万座。桥梁结构作为重要交通生命线咽喉工程,平时容易受到恐怖袭击、燃油气及危化品意外爆炸作用和船撞、车撞及滚石冲击等冲击作用的威胁,战时则是敌方首要攻击和重点打击的重要经济目标之一。爆炸冲击作用具有持时短、强动载、多场耦合机理复杂且能量巨大等特征,桥梁结构一旦遭受这些爆炸冲击作用,将导致不可逆的严重损伤甚至垮塌破坏,修复困难以及修复代价巨大。面对日益突出的桥梁抗爆抗冲击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倾力开展桥梁抗爆抗冲击相关研究,这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爆炸与冲击荷载特征、高应变率下材料动态本构模型、爆炸与冲击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与失效模式、损伤评估及应急抢修抢建等方面的认知,促进了桥梁抗爆抗冲击防护新材料与新技术、抗爆抗冲击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为充分展现我国桥梁抗爆抗冲击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总结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与技术发展,推动桥梁抗爆抗冲击理论与防护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联合东南大学宗周红教授(我刊编委)、北京工业大学韩强教授(我刊桥梁方向副主编)、西南交通大学郭健教授(我刊编委)和湖南大学樊伟教授(我刊青年编委)共同策划了“桥梁抗爆抗冲击”专栏,并邀请同济大学王君杰教授、太原理工大学王蕊教授、南京工业大学方海教授、同济大学吴昊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金浏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胡志坚教授、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陈文苏副教授、长安大学张景峰副教授(我刊青年编委)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张僖洪高级讲师作为组稿专家,共同向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出版本期“桥梁抗爆抗冲击”专栏。本专栏共收到相关论文50余篇,最终录用15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
    (1)桥梁爆炸作用、损伤机理与防护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桥梁结构抗爆安全防护研究综述、装药形状对爆炸作用下钢桥面板损伤的影响、双柱墩混凝土梁桥爆破拆除倒塌过程与机理等。
    (2)冲击作用下桥梁结构动力行为与防护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桥梁船撞研究进展综述、落石撞击下双柱式RC梁桥的倒塌破坏分析、拱桥断索冲击响应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货车撞击双柱式RC桥墩的损伤机理与计算方法、新型再生发泡混凝土墙式护栏防车撞试验与模拟等。
    (3)混凝土材料动力本构及撞击-撞后构件行为。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帽盖模型参数标定及在桥梁冲击损伤模拟中的应用、基于PIV技术的透明黏性泥石流冲击桥墩模型试验、侧向冲击与静力加载下小剪跨比RC柱的剪切损伤行为、多次冲击下RC梁损伤特征及剩余承载性能、高强方钢管UHPC构件轴向冲击与冲击后剩余性能、冲击荷载下节段拼装梁的响应与破坏特征研究、水平冲击作用下非新建桥梁桩基动力响应及损伤特性。
    在此特向专栏组稿专家、审稿专家、论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本期专栏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强国战略”和“双碳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中桥梁工程抗爆抗冲击设计计算理论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由于水平及时间有限,专栏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不吝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