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文
    庄 斌, 杨晓光, 李克平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3): 82-86.
    摘要 (949) PDF全文 (1492)   可视化   收藏
    Baidu(360)
    针对中国城市道路中存在的交通拥挤现象, 通过对城市道路路段上环形线圈采集到的交通流流量和占有率数据进行对比性分析和统计推导, 从理论上论证了交通拥挤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交通拥挤现象出现与消散过程的相对增量判别准则, 并利用给出的判别准则构造出相应的拥挤检测指标, 给出了城市道路路段上交通拥挤的平均占有率自动检测算法;最后结合实际调查的数据, 对算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 论文
    李进军, 黄茂松, 王育德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1): 1-5.
    Baidu(344)
    针对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变形问题, 采用累积应变的经验公式计算其累积沉降。首先通过确定车辆荷载引起的动偏应力和土层的力学指标计算出静力破坏偏应力, 然后通过考虑土物理力学性质、循环荷载次数的累积变形公式计算软土地基中各土层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引起的残余累积应变, 最后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总沉降。采用该方法对交通荷载作用下上海地区典型软土地基的累积沉降进行了实例分析。
  • 论文
    谭冬莲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2): 51-55.
    摘要 (874) PDF全文 (1053)   可视化   收藏
    Baidu(344)
    通过对有限位移理论和解析迭代法的分析, 对基本参数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了确定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的思路和方法。以主缆为切入点, 在确定主缆线形及吊索、加劲梁内力的情况下, 最终得到主缆和吊杆的无应力长度及施工结构状态。基于上述理论, 以某主跨328 m的自锚式悬索桥为例,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给出了主缆无应力长度、鞍座预偏量、成桥阶段加劲梁、吊杆的内力, 确定了该桥的合理成桥状态。
  • 论文
    杜志刚, 潘晓东, 杨 轸, 郭雪斌
    中国公路学报. 2007, 20(5): 101-105.
    摘要 (996) PDF全文 (1078)   可视化   收藏
    Baidu(323)
    利用EMR-8B眼动仪, 以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驾驶员的瞳孔变化为研究对象, 在大量行车试验基础上, 针对明暗适应中的视觉震荡现象, 选取换算视觉震荡持续时间作为驾驶员视觉舒适度评价指标, 用于评价隧道进出口驾驶员视觉负荷程度及行车安全性。结果表明:当隧道进出口行车速度控制在85 km·h-1以下时, 能保证驾驶员良好的视觉舒适度, 并得出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停车视距应比现行规范增加20~30 m。
  • 论文
    康海贵, 郑元勋, 蔡迎春, 刘 艳
    中国公路学报. 2007, 20(6): 13-18.
    摘要 (1038) PDF全文 (1032)   可视化   收藏
    Baidu(318)
    以实际运营中的沥青混凝土道路结构为试验对象,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路结构温度场实测方案。根据大量的实测沥青路面温度数据研究了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并利用回归分析对沥青路面温度场与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考虑到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气温对沥青路面温度场影响的差异, 分别研究了基于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沥青路面温度与气温的相关关系, 并给出了不同温变阶段下任意深度处沥青温度的预估模型。对实测数据与预估数据的比较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确性与实用性。
  • 论文
    沙爱民
    中国公路学报. 2008, 21(1): 1-5.
    摘要 (1983) PDF全文 (1688)   可视化   收藏
    Baidu(317)
    从强度、温度收缩和干燥收缩、抗冲刷以及疲劳4个方面论述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特性, 指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可以根据路面结构要求在一个很宽的值域内设计;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获得不仅要靠一定剂量的结合料, 更要靠良好级配的集料;及时的保湿养生可以避免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干燥收缩裂缝;控制细料含量可以显著减小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温度收缩裂缝;通过减少细料含量、增加结合强度以及增大空隙率等合适的材料组成设计, 可以显著地提高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冲刷性能;半刚性基层材料是应力敏感性材料, 将半刚性基层放在路面中合适的层位, 可以使其具有更长的疲劳寿命。
  • 论文
    张争奇,袁迎捷,王秉纲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3): 1-6.
    Baidu(289)
    为了在配合比设计阶段预测沥青混合料的可施工特性和路用性能,采用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旋转压实仪SGC对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RP)中推荐的粗、细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旋转压实,对密实曲线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密实曲线斜率和密实能量指数概念以反映沥青混合料的内在信息。采用该方法对两种级配沥青混合料施工可压实特性和抵抗交通荷载抗变形能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车辙试验和试验路对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粗型级配沥青混合料的抗变形能力未必优于细型级配沥青混合料。
  • 论文
    刘广萍, 裴玉龙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1): 104-108.
    摘要 (1280) PDF全文 (1445)   可视化   收藏
    Baidu(281)
    为了对交通信号控制参数进行优化, 需要对交叉口延误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计算。根据信号控制交叉口理论, 在以往定时信号延误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交叉口一个进口方向的车辆延误分析, 针对交叉口各进口方向同时处于非饱和与同时处于过饱和交通状况, 分析并推导了交叉口延误公式, 并用具体的算例说明了公式的用法。公式表明了交叉口延误与信号控制参数、车辆到达率等参数之间的动态关系, 为进一步研究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方法和建立交通信号控制参数优化的性能指标函数提供了信息。
  • 论文
    周绪红, 孔祥福, 侯 健, 程德林, 狄 谨
    中国公路学报. 2007, 20(2): 77-82.
    Baidu(266)
    以某跨径为40 m的波纹钢腹板预应力组合梁桥为原型,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缩尺模型试验梁。通过测试模型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和应变, 研究了该桥型的抗剪受力性能。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波纹钢腹板的整体尺寸、波纹板厚度、波折角度、波纹板高度和平板宽度等对波纹钢腹板构件非线性剪切屈曲性能的影响。另外, 对Hamilton所做的波纹钢腹板剪切屈曲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 给出了波纹钢腹板局部屈曲强度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混凝土顶板和底板承担了大部分弯矩, 波纹钢腹板主要承担剪力, 且剪力沿波纹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
  • 论文
    张清华, 李 乔, 唐 亮
    中国公路学报. 2007, 20(1): 85-90.
    Baidu(262)
    为了研究和开发可用于桥塔钢-混凝土结合段的新型剪力键, 针对传统的推出试验无法得出剪力键真实承载力的问题, 采用新的试验方法对包括栓钉和两种新型剪力键在内的3大类7个子类共31个试件进行了破坏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 对各类剪力键的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建立了各类剪力键极限承载力的统一计算公式。通过与试验值的对比可知:该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可为新型剪力键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依据。
  • 论文
    杜顺成, 戴经梁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5): 18-22.
    Baidu(253)
    通过比较分析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各种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的优缺点, 指出目前用动稳定度评价指标的不足之处。基于压实理论分析, 提出一种全新的评价指标——综合稳定指数, 利用现有的车辙试验设备, 给出了综合稳定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该指标综合考虑了压实过渡期和压实稳定期的变形, 能更好地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通过分析综合稳定指数与力学指标劲度模量之间的相关性, 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 验证了综合稳定指数的合理性。
  • 论文
    吴康雄, 刘克明, 杨金喜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2): 62-66.
    Baidu(237)
    为了在工程现场快速方便地检测斜拉桥的拉索索力, 依据随机振动法索力检测原理,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索力测量系统。通过对随机振动法索力检测方法的概述, 介绍了该系统的性能、硬件结构和软件模块, 并重点阐述了通过数字滤波抑制快速傅里叶分析(FFT)的混频现象、自动扫描确定主振频率和提高索力计算精度的方法和措施。索力测量系统以AT89C55WD单片机(SCM)为平台, 集成了电荷放大器、信号分析仪和计算器的相关功能。在工程现场, 只需输入少量参数, 拉索振动信号采集、信号的快速傅里叶分析和对应的索力计算即可在线自动完成。
  • 论文
    李宏江, 叶见曙, 万 水, 钱培舒, 蒋正国
    中国公路学报. 2004, 17(4): 31-36.
    Baidu(234)
    为研究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这种新型桥梁结构的力学性能, 根据国外已建实桥的箱梁尺寸, 设计了缩尺模型试验梁。通过测试模型梁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和应变, 来分析这种箱梁结构的弯曲、扭转和畸变等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弯曲荷载作用下, 波形钢腹板主要承担剪力, 而弯矩仅由混凝土顶板和底板来承担, 同时箱梁的挠度应计及钢腹板的剪切变形的影响。另外,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对偏心荷载作用时产生的扭转变形和畸变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具有区别于传统混凝土箱梁结构的的力学特性。
  • 交通工程与管理
    许 良, 高自友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2): 86-90.
    Baidu(232)
    在介绍城市交通网络设计和概率用户平衡配流模型基本思想和内容的基础上, 建立了考虑可靠性条件的城市交通网络设计双层规划模型, 上层模型在投资约束条件下寻求系统总阻抗最小, 下层模型兼顾路段能力可靠性与用户平衡配流条件, 从而使城市交通网络备用能力最大, 并针对该问题设计了可求得局部或全局最优解的混沌优化启发式算法, 最后选用一个小型网络作为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说明该模型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且设计的混沌优化算法也较为有效。
  • 颜东煌, 李学文, 刘光栋, 易伟建
    中国公路学报. 2000, 13(3): 49-52.
    Baidu(217)
    根据主梁截面上、下缘的正应力控制条件,综合考虑活载作用以及斜拉索索力对主梁成桥恒载弯矩的可调性,确定斜拉桥主梁的合理预加力数量和相应的恒载弯矩合理域,并根据实际配置的预加力确定主梁恒载弯矩可行域,为斜拉桥的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提供依据.
  • 论文
    谭满春, 冯荦斌, 徐建闽
    中国公路学报. 2007, 20(4): 118-121.
    Baidu(217)
    将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ARIMA)与人工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用于短时交通流预测。利用ARIMA模型良好的线性拟合能力和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关系映射能力, 把交通流时间序列看成由线性自相关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部分组成, 采用ARIMA模型对交通流序列的线性部分进行预测, 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其非线性残差部分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高于各自单独使用时的准确性;组合方法发挥了2种模型各自的优势, 是短期交通流预测的有效方法。
  • 论文
    李 惠, 刘 敏, 欧进萍, 关新春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4): 37-41.
    Baidu(212)
    在结构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了斜拉索磁流变智能阻尼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并采用所建立的设计方法完成了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斜拉索磁流变智能阻尼减振系统的优化设计。采用限界HROVAT最优控制算法确定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力, 数值计算了斜拉索磁流变阻尼控制系统的风振反应。进一步分析比较了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Passive-on被动控制和Passive-off被动控制策略下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斜拉索风致振动的控制效果, 验证了磁流变阻尼器优化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论文
    陈洪凯, 唐红梅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3): 19-23.
    Baidu(211)
    将泥石流体概化为两相流体, 即具有相同粒径的固相颗粒和具有相同力学性质的液相浆体。基于泥石流体为沿流动方向的一维流假定, 通过计算固、液分相流速和分相运动加速度,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液相浆体和固相颗粒的冲击力计算式, 并据此构建了计算泥石流两相冲击力的综合表示式;运用泥石流在防治结构表面产生的冲击坑或在泥石流沟岸产生的冲蚀槽等冲击形迹, 建立了泥石流冲击时间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显示,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对误差在3%以内, 满足实际工程要求。
  • 论文
    冯文凯, 石豫川, 柴贺军, 冯学钢, 兰 波
    中国公路学报. 2004, 17(2): 32-36.
    Baidu(204)
    针对某高速公路缓倾角顺层岩质高边坡滑坡, 为了研究其变形破坏机制, 尤其是岩层缓倾坡内和缓倾坡外两种情况下的异同, 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和论证, 在对该滑坡形态、结构及变形破坏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 选取其主剖面, 并恢复其滑动破坏前的近似坡面情形, 利用物理模拟研究方法中的底摩擦试验, 分岩层缓倾坡外和缓倾坡内两种情况, 再现了该边坡变形破坏的全过程, 并对不同阶段的变形及最终破坏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岩层缓倾坡外时边坡属滑移—压致拉裂型破坏, 层间错动明显;岩层缓倾坡内时边坡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无明显层间错动。
  • 论文
    马 翔, 倪富健, 陈荣生
    中国公路学报. 2008, 21(3): 35-39.
    Baidu(202)
    为了研究沥青混合料的动态特性, 应用简单性能试验机(SPT)测试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与相位角。分析围压、频率、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动态特性的影响, 依据时-温等效原理, 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主曲线, 并采用修正的Witczak模型预估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结果表明:频率与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相同, 而围压对动态特性的影响依赖于荷载作用频率和试验温度;动态模量主曲线连续而光滑, 相位角主曲线并不连续;采用修正的Witczak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值。
  • 论文
    胡建华, 叶梅新, 黄 琼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6): 65-72.
    摘要 (1048) PDF全文 (677)   可视化   收藏
    Baidu(201)
    设计、制作了15组不同的PBL试件共44个, 完成了极限承载力试验, 研究分析了各种因素对PBL键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并将试验结果与栓钉极限承载力作了比较, 也与各国专家提出的PBL键承载力计算公式所得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PBL键承载力大、延性好;影响PBL键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钢板孔洞大小、贯通钢筋的大小和强度、混凝土强度和箍筋强弱;每个试件的孔洞个数和贯通钢筋个数以及试件尺寸等对PBL键单孔承载力也有影响;非紧套型试件的单孔极限承载力远大于与PBL键贯通钢筋同直径栓钉的单钉承载力, 而且也大于贯通钢筋与混凝土榫的抗剪极限承载力之和;紧套型PBL键试件单孔极限承载力与同直径栓钉的极限承载力接近。
  • 论文
    谭忆秋, 王佳妮, 冯中良, 周兴业, 徐慧宁
    中国公路学报. 2008, 21(1): 19-24.
    摘要 (1148) PDF全文 (1175)   可视化   收藏
    Baidu(200)
    为了解决现有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评价体系中, 未考虑紫外线辐射对沥青的加速老化作用问题, 对热老化和紫外老化后的5种沥青进行了对比试验、DSR和BBR试验以及红外光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沥青对热老化和紫外线辐射的敏感度不同, 2种老化后三大指标的排序并不一致;紫外老化和热老化对沥青的影响不相同, 紫外老化后沥青的流变特性变化更为显著;沥青抗紫外老化性能不同的内在原因是老化反应程度不同, 胶质和芳香分是影响沥青紫外老化的主要因素。因此, 沥青的热老化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其抗紫外老化性能的高低, 在紫外线辐射强烈的西部地区开展紫外老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邵旭东,曹君辉,易笃韬,陈斌,黄政宇
    中国公路学报. 2012, 25(2): 40-45.
    摘要 (968) PDF全文 (1055)   可视化   收藏
    Baidu(191)
    为了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层破损及钢桥面结构疲劳开裂2类病害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正交异性钢板-薄层超高性能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组合桥面结构体系。基于某大桥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比计算了纯钢梁和组合桥面结构中桥梁主缆索力和桥面系应力状态;同时,开展了足尺条带模型静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型钢-RPC组合桥面结构后,钢面板及纵肋中应力明显降低且最大降幅超过70%,而主缆索力几乎不增加;RPC层开裂前的拉应力可达42.7 MPa,远高于其在实桥荷载作用下10.08 MPa的拉应力;该新型钢-RPC组合桥面结构可提高桥面系的刚度,降低钢桥面结构中的应力,从而能够基本消除钢桥面疲劳开裂的风险。
  • 论文
    王 浩, 李爱群, 杨玉冬, 李建慧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6): 49-53.
    Baidu(186)
    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悬索桥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 并采用子空间迭代法对其进行了自振特性分析, 研究了刚性中央扣的多精度模拟技术及其对大跨度悬索桥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中央扣的不同精度模拟对该桥动力特性的影响很小;与跨中短吊索相比, 中央扣的设置使得结构刚度有所增加, 相应的各阶频率增大, 但各类振型受影响的程度不同, 其中以缆索振动为主的频率增加最为明显。研究结果为该桥的健康监测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研究基础。
  • 论文
    李小伟, 赵均海, 朱铁栋, 王亮
    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4): 77-81.
    摘要 (592) PDF全文 (1025)   可视化   收藏
    Baidu(185)
    根据统一强度理论, 综合考虑了方钢管混凝土的材料特点, 引入了考虑厚边比影响的等效约束折减系数, 将钢管混凝土角部非均匀的约束力转化为均匀的约束力, 从而将方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等效为圆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在厚壁圆筒的统一强度理论解的基础上, 推导了计算钢管混凝土极限承载力的公式, 并用该公式对文献资料数据进行了计算对比。结果表明: 该公式有很强的适用性, 对发挥材料潜力、节约材料很有意义。
  • 论文
    陆化普,王建伟,袁 虹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3): 109-113.
    Baidu(185)
    从交通效率的新视角出发,采用总出行时间来衡量土地利用形态的交通效率和宏观可达性。通过把总出行时间分解为组团内部的出行时间与组团之间的出行时间,推导出指标的函数表达式,并建立了一定经济、土地、人口约束下,总出行时间最小的城市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结合城市交通规划模型,提出了能体现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循环反馈关系的求解方法,从交通效率最大化或局部最大化的角度,对土地利用—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论文
    杨晓光, 林瑜, 杭明升
    中国公路学报. 2001, 14(z1): 101-104.
    Baidu(177)
    基于公共汽车交通优先控制理论的背景,研究了信号控制交叉口公共汽车优先信号的确定方法,提出了系统最优的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算例演示了提出的定周期条件下公共汽车优先信号的确定过程.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推行公交优先,改善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论文
    杨晓华, 俞永华
    中国公路学报. 2004, 17(2): 68-72.
    摘要 (1016) PDF全文 (1246)   可视化   收藏
    Baidu(176)
    针对黄土隧道进出口段的黄土层在与基岩交界附近为饱和黄土, 围岩强度低, 自稳能力差, 施工难度大的现状, 在室内测定了水泥—水玻璃浆液不同配比和不同温度情况下的胶凝时间及浆液结石体抗压强度的基础上, 通过现场注浆试验, 对水泥—水玻璃浆液配比、注浆压力、浆液扩散半径等技术参数和注浆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隧道施工中, 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参数为:水玻璃模数M=2.8~3.1, 水玻璃溶液浓度Be′=35~40, 水泥浆水灰比W/C=0.75:1~1.0:1(重量比), 水泥浆:水玻璃=1:0.5~1:1.0(体积比), 注浆压强为0.6~3.5 MPa, 浆液扩散半径为0.5~1.3 m。工程实践说明: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方法加固黄土隧道进出口段的饱和黄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 论文
    李忠奎, 荣朝和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4): 96-99.
    Baidu(176)
    为建立治理超载超限运输的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了运输企业收入的计量模型, 分析了企业利润与运输价格、运输成本、超载罚款等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针对中国道路货运市场结构的特点, 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 对运输企业在“惩罚博弈”下可能的行为选择进行了研究;其次结合美国治理超载超限运输的经验, 分析了不同执法强度和执法密度组合的执法策略及其适用条件、执法效果等, 对中国治理超载超限运输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具体的政策建议, 对中国治理超载超限运输具有指导意义。
  • 论文
    陈仁朋, 徐正中, 陈云敏
    中国公路学报. 2007, 20(2): 7-12.
    Baidu(172)
    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桩承式加筋路堤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包括桩承式路堤的沉降组成和分布规律、适用条件、荷载分担比的影响因素等。具体研究了未打穿软土层情况下不同路堤高度时的路堤沉降规律, 在打穿和未打穿2种情况下荷载分担比随桩托板尺寸、桩间距、路堤高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土工格栅的作用。结果表明:路堤沉降主要取决于桩端以下软土层的压缩;荷载分担比随桩托板尺寸和路堤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随桩间距的增加而减小;土工格栅对荷载分担比和路堤沉降影响都不大。
  • 交通工程与管理
    钱振东, 罗 剑, 敬淼淼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2): 61-64.
    Baidu(172)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在车轮荷载作用下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层力学响应, 研究铺装上、下层不同的厚度及模量组合对铺装层力学控制指标的影响以及不同铺装方案在超载情况下的铺装层受力状况。研究表明:铺装厚度对于层间剪切应力影响较大, 铺装上层的材料模量对于铺装表面的最大拉应力影响较大, 铺装下层的材料模量对于层间剪切应力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以为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论文
    施成华, 彭立敏
    中国公路学报. 2004, 17(2): 73-77.
    Baidu(170)
    将隧道围岩看作一种随机介质, 将隧道开挖所引起的上覆岩土体的移动看作一随机过程, 应用随机介质理论, 对浅埋隧道施工所引起的纵向地表移动与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 推导了相应的地表下沉、水平移动、倾斜、水平变形以及地表弯曲曲率的计算公式。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计算结果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 分析总结了浅埋隧道开挖引起的纵向地表移动与变形的一些基本规律, 得出沿隧道纵向开挖只对工作面前后一定范围(2R)地表建筑物产生明显影响的结论。
  • 论文
    刘朝晖, 沙庆林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1): 7-13.
    Baidu(169)
    针对超薄层沥青混凝土SAC-10, 拟定了6条级配曲线, 分别采用美国工程兵旋转击实仪(GTM)与标准马歇尔击实进行比较试验, 测试试件的力学指标与体积指标, 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及分析表明:中断级配SAC-10是半开式粗集料断级配, 这种半开式级配(含大于4.75 mm颗粒占70%或65%)的特点是油石比的取值范围在4.0%~6.0%, 沥青混合料的GTM 试验中的GSI和GSF两个指标都符合规定, 它的高温抗永久形变能力明显高于完全断级配, 可用于超薄罩面层。
  • 论文
    卢 凯, 徐建闽
    中国公路学报. 2008, 21(1): 83-88.
    摘要 (1145) PDF全文 (862)   可视化   收藏
    Baidu(165)
    通过对协调控制系统进行相位优化设计, 综合考虑各路段的平均车速、车流的离散性、相交道路的转弯车流以及车辆到达的不均匀性等各种影响干道协调控制方案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后, 建立了一种新的干道协调控制相位差模型。以干道控制系统的总延误与总停车次数作为相位差模型的输出, 对上、下行车队在交叉口的延误规律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Matlab编程计算来实现相位差的优化。结果表明:该优化模型为解决干道协调控制相位差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论文
    陈仁朋,许 峰,陈云敏,贾 宁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3): 7-13.
    Baidu(164)
    针对桩承式路堤工作性状比较复杂、对路堤—桩—土之间共同工作机理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楚的问题,建立了考虑土—桩—路堤变形和应力协调的平衡方程,分析了三者协调工作时路堤、桩、土的荷载传递特性,获得了路堤的土拱效应、桩土荷载分担、桩和土的沉降等结果。将本文的方法与弹塑性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同时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对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进行了分析。
  • 论文
    刘海旭, 蒲 云
    中国公路学报. 2004, 17(4): 93-95.
    Baidu(163)
    提出行程质量的概念以描述出行者在不确定环境下的路径选择准则。将行程质量定义为行程时间和行程时间可靠性的线性加权和, 综合了影响路径选择的两个不同的重要因素:行程时间和行程时间可靠性。假定在路段通行能力随机变化的情况下出行者以估计行程质量费用最小作为路径选择的标准, 建立了基于行程质量的随机用户平衡分配模型。证明了模型解的等价性和唯一性, 给出了求解模型的MSA算法。在一个小型测试网络上的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反映出行者在随机路网中的路径选择行为。
  • 交通工程与管理
    李志纯,黄海军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18(3): 94-98.
    Baidu(160)
    研究了弹性需求下的组合出行行为,利用网络均衡理论和超级网络方法,给出了弹性需求下组合方式出行的混合网络均衡条件,提出了与均衡条件等价的变分不等式模型,讨论了模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设计了求解模型的算法,并用一个算例分析了模型参数对模型求解结果和算法收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人们的组合出行行为。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交通行为的理解,有助于合理规划与布局停车换乘设施以及协调发展多种交通方式。
  • 论文
    黄彭, 吕伟民, 张福清, 魏晓静
    中国公路学报. 2001, 14(z1): 4-7.
    Baidu(159)
    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验证了磨细橡胶粉改性沥青的主要特性和路用价值,并通过生产工艺的改善,促进了这种改性沥青混凝土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
  • 论文
    王瑞钢, 闫澍旺, 邓卫东
    中国公路学报. 2004, 17(4): 25-30.
    Baidu(157)
    针对现行的高填土质路堤边坡, 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 设计了二维非稳定渗流程序, 通过模拟因雨水入渗引起的暂态渗流场, 分析土体中含水量、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采用等效粘聚力的概念, 利用延伸的MOHR-COULOMB破坏准则对路堤边坡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进而得出路堤边坡在不同降雨时刻的安全系数;最后分析了降雨重现期、土参数φb和由路堤施工所引起的土体渗水性系数的各向异性对边坡渗流稳定的影响。
  • 论文
    郑健龙,吕松涛
    中国公路学报. 2009, 22(5): 21-28.
    Baidu(154)
    为了研究沥青混合料的非线性疲劳损伤特性,从疲劳损伤的基本理论出发,介绍了线性疲劳损伤模型和非线性疲劳损伤模型,并基于强度-疲劳寿命方程建立了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模型,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破坏过程;根据损伤力学理论和疲劳方程建立了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方程,求出了损伤函数、损伤演化方程,利用该疲劳损伤方程反推得到了与疲劳加载波形、速率一致的一次荷载作用下疲劳动载强度计算模型、实际的初始应力水平计算模型及临界疲劳损伤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试件破坏时,材料所受到的全部损伤中包含疲劳损伤和静载损伤;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具有非线性特性;疲劳动载强度的加载速率相关性是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结果离散性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