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5-31
  

  • 全选
    |
    目录
  •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截止2023年底,我国各类桥梁总数已经突破120万座。桥梁结构作为重要交通生命线咽喉工程,平时容易受到恐怖袭击、燃油气及危化品意外爆炸作用和船撞、车撞及滚石冲击等冲击作用的威胁,战时则是敌方首要攻击和重点打击的重要经济目标之一。爆炸冲击作用具有持时短、强动载、多场耦合机理复杂且能量巨大等特征,桥梁结构一旦遭受这些爆炸冲击作用,将导致不可逆的严重损伤甚至垮塌破坏,修复困难以及修复代价巨大。面对日益突出的桥梁抗爆抗冲击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倾力开展桥梁抗爆抗冲击相关研究,这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爆炸与冲击荷载特征、高应变率下材料动态本构模型、爆炸与冲击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与失效模式、损伤评估及应急抢修抢建等方面的认知,促进了桥梁抗爆抗冲击防护新材料与新技术、抗爆抗冲击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为充分展现我国桥梁抗爆抗冲击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总结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与技术发展,推动桥梁抗爆抗冲击理论与防护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联合东南大学宗周红教授(我刊编委)、北京工业大学韩强教授(我刊桥梁方向副主编)、西南交通大学郭健教授(我刊编委)和湖南大学樊伟教授(我刊青年编委)共同策划了“桥梁抗爆抗冲击”专栏,并邀请同济大学王君杰教授、太原理工大学王蕊教授、南京工业大学方海教授、同济大学吴昊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金浏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胡志坚教授、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陈文苏副教授、长安大学张景峰副教授(我刊青年编委)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张僖洪高级讲师作为组稿专家,共同向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出版本期“桥梁抗爆抗冲击”专栏。本专栏共收到相关论文50余篇,最终录用15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
    (1)桥梁爆炸作用、损伤机理与防护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桥梁结构抗爆安全防护研究综述、装药形状对爆炸作用下钢桥面板损伤的影响、双柱墩混凝土梁桥爆破拆除倒塌过程与机理等。
    (2)冲击作用下桥梁结构动力行为与防护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桥梁船撞研究进展综述、落石撞击下双柱式RC梁桥的倒塌破坏分析、拱桥断索冲击响应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货车撞击双柱式RC桥墩的损伤机理与计算方法、新型再生发泡混凝土墙式护栏防车撞试验与模拟等。
    (3)混凝土材料动力本构及撞击-撞后构件行为。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帽盖模型参数标定及在桥梁冲击损伤模拟中的应用、基于PIV技术的透明黏性泥石流冲击桥墩模型试验、侧向冲击与静力加载下小剪跨比RC柱的剪切损伤行为、多次冲击下RC梁损伤特征及剩余承载性能、高强方钢管UHPC构件轴向冲击与冲击后剩余性能、冲击荷载下节段拼装梁的响应与破坏特征研究、水平冲击作用下非新建桥梁桩基动力响应及损伤特性。
    在此特向专栏组稿专家、审稿专家、论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本期专栏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强国战略”和“双碳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中桥梁工程抗爆抗冲击设计计算理论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由于水平及时间有限,专栏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不吝指出。
  • 桥梁抗爆抗冲击专栏
  • 宗周红, 甘露, 院素静, 李明鸿, 单玉麟, 林津, 夏梦涛, 陈振健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1-3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事故型爆炸、恐怖袭击和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等威胁的增强,桥梁结构抗爆安全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目前桥梁结构设计中还没有特别考虑抗爆及其安全防护问题。从爆炸荷载模型、桥面板和主梁抗爆与防护、墩柱及缆索抗爆与防护、桥梁水下抗爆、整桥结构抗爆与防护、桥梁爆炸易损性分析和韧性评估等8个方面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归纳了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结构抗爆安全防护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一定的借鉴。
  • 樊伟, 钟正午, 王君杰, 夏烨, 吴昊, 吴青霖, 刘斌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8-6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桥梁船撞事故频发,船撞已成为桥梁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推动桥梁防撞设计方法的发展与桥梁防撞技术的进步,对近20年的桥梁船撞研究展开综述,评述重点涵盖风险评估、响应分析与防护措施3个方面。首先,从实际的桥梁抗撞需求出发,搜集了中国2012~2022年桥梁船撞事故,总结出近年桥梁船撞事故所呈现出的4个新特征,弥补了这一时段中国船撞事故信息的缺失。然后,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切入,介绍了桥梁船撞风险评估方法与响应计算方法,总结了试验法、接触有限元分析法、等效静力法和等效动力法这4种碰撞响应计算方法的发展动机、特点、应用场景及局限性。防护措施方面,着重梳理了浮式拦截系统与自浮式防撞装置这2种被动防撞措施的发展历程与构造特点,以及主动预警防护措施研究中所涉及的算法实现与更迭。最后,指出了当前桥梁船撞研究在考虑全要素分析、多灾害耦合、规范化设计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对桥梁船撞研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做出展望。
  • 胡志坚, 张周煜, 张永涛, 陈昌萍, 刘辉, 杜威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67-79.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双柱墩混凝土梁桥爆破拆除倒塌规律及损伤特征,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手段,开展实桥爆破拆除研究,分析爆破拆除过程中主梁倒塌运动规律,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考虑扭转作用与不考虑扭转作用的逐跨倒塌爆破方案,探究主梁倒塌过程与碰撞损伤机理,并进行参数化分析,研究爆破延时对塌落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爆破延时上下限取值方法切实可行,上限可使塌落全过程可控,下限则可避免塌落振动叠加的不利影响;在爆破拆除逐跨倒塌过程中,主梁与地面会发生多次碰撞,且主梁动能向内能的转换主要发生在前两次碰撞过程中;与无扭转效应的爆破拆除方案相比,考虑扭转效应的方案通过优化墩柱拆除顺序控制主梁触地碰撞姿态,利用塌落冲击对主梁的扭转与剪切作用,提升梁体的碰撞损伤程度与拆除效果;在爆破延时取值范围内,主梁底板的塌落损伤程度会随着延时取值变大而提高。
  • 甘露, 宗周红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80-9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炸药的装药形状会显著地影响炸药能量的释放方向,因此,不同的装药形状会对爆炸作用下的结构造成不同的响应与损伤。为研究装药形状对爆炸荷载作用下钢桥面板(钢板和U肋加劲钢板)的动力响应和损伤的影响,基于LS-DYNA建立了钢板和U肋加劲钢板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模型,并基于现场试验的破坏现象、板的残余位移和加速度时程结果进行了有限元模型的验证。使用基于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3种形状(球形、立方体和长径比为1的圆柱体)装药在局部爆炸和整体均匀爆炸作用下钢板和U肋加劲钢板的动力响应和塑性损伤。并在圆柱体装药中考虑圆柱体轴向和径向分别正对钢板和U肋加劲钢板所造成的不同响应与损伤。研究结果表明:在局部爆炸和整体爆炸工况下,圆柱体-1(轴向正对板面)与立方体装药对U肋加劲钢板和平钢板造成的塑性损伤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局部爆炸工况下,圆柱体-1和立方体装药对U肋加劲钢板和平钢板造成的变形的局部特征显著大于圆柱体-2(环形正对板面)和球形装药,平钢板和U肋加劲钢板在局部爆炸工况下会出现明显的内圆顶变形;球形装药爆炸下的平钢板和U肋加劲钢板的位移响应和塑性损伤最小,且球形装药爆炸下钢板和U肋加劲钢板的变形较为均匀;4种装药布置形式的炸药爆炸下,钢板和U肋加劲钢板的位移响应和损伤排序为立方体≈圆柱体-1(轴向正对板面)>圆柱体-2(环向正对板面)>球形。
  • 吴昊, 肖方胜, 李瑞文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94-10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山区梁桥面临落石撞击的威胁,利用LS-DYNA软件开展了落石撞击下典型双柱式RC梁桥倒塌破坏的精细化数值仿真分析。首先建立了落石撞击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和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关系的原型梁桥有限元模型;其次基于双柱式RC桥墩水平撞击试验,验证了选取的材料本构、网格尺寸、接触算法及其参数的可靠性;进一步模拟重现了汶川彻底关断桥事故,并分析了落石撞击下梁桥的倒塌过程;最后讨论了落石质量、撞击速度和高度对梁桥动态响应和损伤破坏的影响。结果表明:梁桥的倒塌破坏过程可依次分为被撞墩柱破坏、相邻墩柱破坏和上部结构坠落,其中被撞墩柱破坏是造成梁桥倒塌的主要因素;忽略桩-土相互作用和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关系造成墩柱截面响应预测结果偏小,高估梁桥的抗落石撞击性能;落石质量和撞击速度对被撞墩柱动态响应和梁桥整体损伤程度的影响显著,而撞击高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 王世超, 庞兴发, 张岗, 傅彦青, 袁卓亚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108-12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货车撞击双柱式RC桥墩的损伤机理和破坏模式,为桥墩抗撞设计提供计算方法,利用显式动力分析软件LS-DYNA建立货车撞击双柱式RC桥墩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采用框架墩简化质量模型替代整桥模型,引入三脉冲荷载简化模型作为加载机制,并对有限元模型和数值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对双柱式RC桥墩进行荷载-结构响应分析,考虑货车车型、车重、车速和桥墩尺寸等因素的影响,获取了桥墩在货车撞击下的受损破坏全过程,揭示了从弯曲裂缝产生、弯剪裂缝发展到剪切破坏的详细演进路径。明确了货车撞击双柱式RC桥墩的损伤机理,桥墩动力响应受到应力波传播和惯性作用双重影响,受撞桥墩截面最大剪力和弯矩出现在撞击荷载达到峰值时刻前后。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桥墩破坏模式和截面内力响应,将双柱式RC桥墩受撞破坏模式分为弯曲破坏、剪切破坏和完全坍塌3种基本类型。提出了货车撞击双柱式RC桥墩动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桥墩截面动态剪力和动态弯矩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桥墩动态抗剪承载力与混凝土抗拉强度成正比,并与桥墩截面直径平方成正比。受撞桥墩截面内力计算值与有限元仿真值整体拟合度达到95%以上,所提方法可用于双柱式RC桥墩的抗撞击设计计算。
  • 张新晨, 方海, 张喆, 姜维, 祝露, 张清玲, 高涵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122-13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置防撞护栏是保障高等级公路交通安全的基本途径之一,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护栏的刚性偏大,耗能能力相对较弱,车撞下可能导致较严重的车辆损毁和人员伤亡。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将再生发泡混凝土作为缓冲材料的新型SS级墙式护栏,该护栏采用了一定量的砖混建筑固废作为原料,具备较好的经济性和绿色低碳属性,同时将其与薄壁钢外壳组合,形成一种外挂便于更换的耗能导向部件,提高整体护栏的可恢复性。针对该新型护栏的吸能特性与防护效果,开展了足尺车辆撞击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护栏具有较好的缓冲吸能特性,发生撞击后,车辆保持了较好的完整性,钢外壳导向痕迹明显,发泡混凝土充分吸能,脱落率达20%以上。相较于传统普通护栏,撞击力峰值削减幅度超过54%、平行和垂直护栏方向加速度峰值削减分别达到55%和61%以上。研究进一步建立了车、护栏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开展了模拟撞击分析,通过和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其准确性。根据规范对于新型护栏在实际使用时的阻挡、导向等功能要求,开展了新型护栏与小型客车、大型客车和大型货车3种车辆的撞击模拟,结果表明,新型护栏的再生发泡混凝土缓冲层溃缩吸能可以有效减轻护栏固定层和碰撞车辆的损伤,其吸能占比随着冲击能量等级的增加而增加,最高达到了35%左右。所有工况下,撞击车辆均未发生穿越、翻越、骑跨的现象,验证了新型护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较好的阻挡、导向功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黄永辉, 霍建宏, 傅继阳, 刘爱荣, 饶瑞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138-15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吊杆断裂对拱桥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广州海心桥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制作了几何相似比为1∶40的缩尺模型,采用缓慢卸载索力和突然断索2种方式开展吊杆断裂试验,讨论了2种吊杆失效模式对剩余构件静、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然后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瞬态分析方法对断索过程和结构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位于 L /4拱肋处的中吊杆失效后对邻近吊杆的冲击效应最为显著;吊杆索力的重分配比例随着距离断索区域的增加而减小;对于失效吊杆左右距离相同的邻近吊杆,索体长度越短的吊杆其索力分配比例越大。拱桥跨中和 L /4附近吊杆断裂后的索力可近似全部由剩余吊杆承担;靠近拱脚处吊杆失效后,其一部分索力按照重分配比例由剩余吊杆分担,另一部分通过拱梁结合段直接传递到拱肋。不同典型位置处吊杆骤断后,引起邻近2根吊杆的索力动力放大系数在1.3~1.8范围内。结果可为吊杆断裂后拱桥的结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 宋彦臣, 刘学鹏, 王君杰, 韩强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151-174.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响应与应力状态、应变率密切相关,数值分析存在本构模型理论复杂、参数繁多,工程应用困难等问题。基于弹塑性损伤帽盖模型,针对拉伸、压缩、剪切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的损伤特征,阐明了损伤参数取值与单元尺寸的依赖关系,提出了混凝土本构模型损伤参数及率效应参数的确定方法。然后,针对冲击作用下RC构件的弯曲与剪切损伤破坏行为,基于构件冲击试验分别从损伤参数的单元尺寸依赖性、剪胀损伤模拟必要性2个方面对混凝土弹塑性损伤帽盖模型参数取值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并对2种常用弹塑性损伤帽盖模型进行了对比。最后,基于某大桥船撞损伤破坏事故案例,进一步对大桥的船撞破坏过程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损伤参数标定方法可以很好地描述冲击作用下混凝土构件及结构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损伤演化过程及动态响应,解决了弹塑性损伤帽盖模型参数过多、取值困难而不便应用问题,可为混凝土桥梁结构冲击数值分析提供参考。
  • 周航, 邹宗良, 刘汉龙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175-18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模型试验无法可视化泥石流与桥墩相互作用过程和泥石流内部流体运动特性,提出一种基于PIV技术的透明泥石流模型试验技术。采用2种具有不同表观黏度的透明矿物油(550USP白油与68#机油)配置而成2种具有不同表观黏度的透明泥石流,设计了一套透明泥石流冲击桥墩模型试验系统。在3种坡度条件下,分别针对表观黏度不同的2种透明泥石流对冲击方形、圆端形、圆形3种截面形状桥墩的情况开展了21组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量纲一冲高 h/H 会随着弗劳德数 Fr 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且透明泥石流对桥墩的冲击力与桥墩的截面形状、透明泥石流的雷诺数 Re 、弗劳德数 Fr 有关;当截面形状不变,冲击阻力系数 C d随雷诺数 Re 与弗劳德数 Fr 的增加而减小。透明泥石流表观黏度的改变对圆端形与圆形截面桥墩表面流速与流深的关系影响较小,对方形截面桥墩影响较大。透明泥石流的表面流速在经过桥墩后得到了显著提升,圆形截面桥墩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圆端形截面桥墩提升幅度最少。在桥墩影响区域以外,透明泥石流垂直流向( y 方向)表面速度呈现中间大、两侧小的“倒U形”分布;在桥墩范围内,表面流速呈“M形”分布。
  • 王银辉, 石宝斌, 陈闯, 罗征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188-20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节段拼装梁在接缝处混凝土和钢筋均不连续,导致其剪切破坏机制更加突出,冲击荷载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其破坏向更具局部特征的剪切破坏演变。为了解冲击荷载下节段拼装梁的响应与破坏特征,开展了试验梁落锤冲击试验,并结合LS-DYNA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冲击荷载作用下梁的裂缝发展、破坏过程、形态等破坏特征,获得梁体变形、支座反力、内力分布等动力响应,揭示了节段长度、冲击能量、冲击作用位置等因素对节段拼装梁的动力响应与破坏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节段拼装梁的局部剪切破坏特征突出,损伤和破坏位置集中于冲击作用点所在节段及接缝,典型破坏形式有斜截面破坏和接缝截面直剪破坏2种,冲击作用点与接缝的相对位置对破坏形式影响显著;混凝土和预应力筋的变形是冲击能量耗散的主要原因,普通钢筋耗能贡献可以忽略;梁体变形在接缝位置呈折线状,位移响应时间比整体梁更长,残余变形小;冲击作用点附近截面剪力峰值达到冲击力峰值的40%左右,较大剪力是导致节段拼装梁在局部形成斜截面破坏和直剪破坏的主要原因。
  • 张景峰, 李晨涛, 李铮, 杜威, 吴俊霖, 张先文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201-21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极端条件下工程结构会受到反复冲击荷载作用,深入理解多次冲击作用后RC梁的承载性能演化规律对于工程结构安全服役至关重要。对5片RC梁进行了单次、多次落锤冲击和四点弯曲静载试验,研究了冲击次数、冲击次序和冲击能量对RC梁冲击动力响应和累积损伤特征的影响,基于剩余承载力、剩余刚度、剩余延性和塑性变形能等指标讨论了不同冲击加载方案下损伤RC梁的剩余性能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累积冲击能量相等的情况下,单次大能量冲击比多次小能量冲击造成的RC梁冲击区域局部损伤更严重,其剩余承载性能下降幅度更大,冲击塑性损伤耗能占比更高;累积能量相等但是首先进行大能量冲击的情况下,RC梁的承载性能劣化更为严重,后续静载耗能能力显著降低;累积冲击能量的增加会使构件的损伤程度和剩余承载性能劣化程度加剧,当构件的累积冲击位移接近或者超过构件静载极限状态的竖向位移时,RC梁性能退化显著,已不适于继续加载。
  • 陈林, 周戴江, 冯非凡, 刘涛, 吴冲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211-22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小剪跨比条件下钢筋混凝土(RC)柱的抗冲击性能与剪切损伤行为,分别开展了6根RC柱的侧向摆锤冲击试验和8根RC柱的水平静力加载试验,考察了剪跨比、纵筋和箍筋用量以及轴压力等参数对试件抗剪性能的影响,并对冲击作用下各试件的剪切损伤和弯曲损伤进行了等级划分。试验结果表明:动、静力作用下小剪跨比RC柱均易发生剪切破坏,箍筋对柱体抗变形能力和静态剪切承载力有较大贡献,但对冲击作用下试件剪切承载力的贡献较小;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大,柱身首次出现的斜裂缝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变小,而二次冲击下试件破坏形态受初次冲击损伤状态的影响较大;静力试验中,轴压力的增大延缓了试件前期弯曲和剪切损伤的发展,并提升试件承载能力,但会显著降低具有极小剪跨比(例如等于1.4)试件的延性。在试验基础上,采用冲击力峰值与试件剪切承载力(动态或静态)的比值作为损伤评估指标,对冲击作用下RC柱的剪切损伤状态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已有动态剪切承载力计算方法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剪跨比和柱体边界条件引起的惯性效应的差别,而试验所得静态剪切承载力也不能有效地反映动态剪切承载力随剪跨比变化的规律,因此目前采用冲击力峰值与剪切承载力的比值来对剪跨比存在变化的RC柱进行剪切损伤评估还存在困难。
  • 卞海丁, 刘红平, 魏进, 李鹏程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222-23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涉水桥梁在建成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病害,同时船舶撞击下的桥梁下部结构极易受损,继而引发安全事故。为研究船撞作用下非新建桥梁桩基的动力响应与损伤特性,对陕西省汉江一桥96根涉水桩基病害进行了潜水探查,明确了非新建桥梁桩基的病害情况,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非新建桥梁桩基病害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现场探查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制作了新建、病害与病害加固3类单桩试件,使用自制摆锤冲击装置对3类单桩试件进行了水平冲击试验,对比分析了3类单桩试件在同一水平冲击荷载下的冲击力、混凝土应变、位移、加速度的动力响应特性及桩身损伤。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非新建桥梁桩基病害评价体系可有效反映汉江一桥服役状态,结构完整度较高且使用功能正常;单桩的冲击过程可分为峰值冲击、系统分离与次生冲击3个阶段;桩周土楔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桩周土横向土抗力降低,进而影响桩基抗冲击能力;仅对病害桩基的地面露出段加固处理,对降低病害桩基在承受水平冲击荷载的破坏影响程度有限,加固效果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涉水非新建桥梁防撞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 杨晓强, 张强, 赖志超, 陈剑清, 马文硕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234-24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冲击具有作用源多样、低频多发、危害性大等鲜明特征,已成为桥梁垮塌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强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作为大跨高墩桥梁的优选构件之一,其受冲击作用的风险不可忽视。设计制作了9根高强方钢管UHPC短柱,以期研究其轴向冲击性能及冲击后剩余性能。采用落锤试验机和液压试验机分别开展轴向冲击试验及冲击后剩余承载力试验,主要考虑冲击能量和钢纤维掺量2种参数,探究冲击力、变形、能量吸收、剩余承载力和剩余率等关键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强钢管UHPC构件的抗冲击性能和剩余性能明显优于高强钢管高强混凝土构件,能够应对更大能量的轴向冲击作用;钢纤维与混凝土基体之间的黏结锚固作用及其形成的纤维网骨架能有效提高UHPC的强度、抗裂性、延性与耗能能力,这一特性使得构件在冲击作用下的峰值位移和残余变形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2%钢纤维掺量时,峰值位移与残余变形的降低幅度分别可达14.3%和31.4%,单位变形耗能最大提升了38.4%;在未发生严重损伤的情况下,构件的剩余承载力和剩余率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分别可达28.3%和12.4%;在0~2%范围内,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抗轴向冲击性能与冲击后剩余力学性能。需要指出,考虑的钢纤维掺量仅针对工程设计中常用范围,超出研究范围时需进一步论证分析。
  • 桥梁工程
  • 张清华, 李俊, 崔闯, 张永涛, 黄成造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246-26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显著影响钢桥的服役性能,其加固处治问题是工程界近年来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钢桥面板结构疲劳开裂加固处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重点剖析了加固处治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多开裂模式是钢桥面板结构疲劳问题的基本属性,加固处治方法的适用性和强化效应与开裂模式、裂纹扩展特性、裂纹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以装配式加固处治法为代表的多类加固处治方法,通过加固件与开裂结构形成协同受力体系改变裂纹局部区域的受力特性,从而实现性能强化和延寿,加固体系中含有既有疲劳裂纹和已有一定损伤累积的未开裂模式,引入装配件或局部补强将产生新的疲劳易损部位和开裂模式,其疲劳开裂模式相较于加固前更多样、更复杂;加固前各开裂模式的损伤状态、加固体系的受力特性与开裂模式、及其剩余寿命预测等关键问题,是钢桥面板结构疲劳开裂加固处治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役钢桥面板结构的实际损伤状态评估及损伤重构方法、加固体系的剩余寿命预测和基于加固体系剩余寿命的加固设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功能材料的加固处治新方法和重度疲劳开裂的综合加固处治法是亟待突破的重要研究课题。
  • 鲁乃唯, 戴歆文, 王鸿浩, 罗媛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267-27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在役钢桥面板老龄化进程,顶板焊缝处疲劳裂纹大量萌生并持续扩展,诱发多裂纹间的耦合扩展与融合现象,形成的长裂纹是在役桥梁的重大安全隐患。为研究钢桥面板焊缝处近源多裂纹耦合扩展特性,制作了含初始缺陷的钢桥面板足尺模型,开展了多裂纹耦合扩展试验研究,监测了裂尖的静态与动态热点应力,对比了裂纹近端点与远端点的扩展速率,捕捉了多裂纹间的耦合扩展行为。采用FRANC3D-ABAQUS交互技术模拟分析了多裂纹间的应力强度因子放大效应,对比分析了裂纹尺寸与深度对多裂纹耦合扩展速率的影响规律。试验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多裂纹耦合效应主要作用于相邻裂纹尖端区域,耦合效应随着裂尖间距的缩小而持续增加;试验模型裂纹萌生初期的测点应力幅下降约15%,裂纹耦合阶段的近端点与远端点应力幅降幅分别为68.4%和21.6%,焊缝应力幅的衰减与裂纹扩展速率呈正相关,当裂纹贯穿顶板时焊趾处应力幅趋近于零;多裂纹之间的耦合效应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加而趋于明显,形态比为 a/c =1.5的裂纹耦合效应最明显,其交互因子达到1.169。
  • 张洪, 尹昌华, 廖棱, 张森华, 周建庭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278-28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磁谐振测索力方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索力检测新方法,为了减小磁谐振测索力方法的温度误差,基于磁弹效应和磁谐振现象,分析了感应电压与拉索索力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制作了双线圈磁谐振传感器,搭建了水浴环境下的荷载-温度耦合试验系统,开展了空气和水浴环境下的对比试验以及水浴环境下的恒温变载试验和恒载变温试验。结果表明:水浴和空气环境下,传感器次级线圈感应电压增量随钢绞线拉力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相同工况下各试件的滞回曲线灵敏度 k V/F和滞回度 D 差异很小,最大差异百分比分别为7.1%和3.8%,这表明磁谐振测索力方法测试结果具有可靠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水浴环境相对空气环境差异较小,恒温变载曲线的灵敏度 k V/F平均降低了7.5%,滞回度 D 平均提高了6.1%,表明在水浴环境下开展试验是可行和有效的;低温下感应电压随拉力的变化曲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滞回度,灵敏度随温度自25 ℃升高至80 ℃下降了47.8%;0 ℃~60 ℃范围,各工况升温过程与降温过程中感应电压与温度之间近似呈线性正相关,线性拟合优度大于0.96,利用0 ℃~60 ℃段降温-升温拟合曲线对温度拟合曲线对各变载工况下的试件进行温度补偿,最大误差集中在3%以内,表明可根据温度补偿曲线对磁谐振测索力方法进行温度补偿。
  • 文颖, 何琪瑶, 严磊, 何旭辉, 康熙萌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289-299.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双边箱组合梁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椭圆形障条风障(EBWB)对桥面行车风环境影响的CFD数值模拟研究。首先检验湍流模型以及时间步长和网格密度无关性,然后比较在1.71 m防撞栏杆上设置EBWB或常规矩形障条风障(RBWB)的侧风折减系数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有无EBWB时的桥面行车风环境。通过研究侧风折减系数、风剖面曲线以及流场结构,分析了风障透风率和风障高度对桥面行车风环境的影响,同时在考虑桥梁阻力系数的基础上引入一个综合指标以比选最优风屏障形式。研究结果表明:SST k-ω 、RNG k-ε 两种湍流模型的计算三分力系数相差较小,0°风攻角下2种阻力系数相差仅为4.02%,说明当前模拟方法可靠;EBWB与RBWB均具有良好的减风效果,EBWB的侧风折减系数更小,阻力系数也更大;减小风障透风率或增大风障高度可以改善桥面行车风环境,但桥梁风荷载随之增大。对于所提的双边箱组合梁断面,综合考虑桥面行车风环境和桥梁风荷载后,透风率为52%且风障高度为1.486 m的椭圆形障条风障(总屏障高度为3.196 m)最优。
  • 李荣鹏, 宋学力, 易稳, 肖玉柱, 邓庆田, 李新波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00-31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损伤识别是结构健康监测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混合高斯分布的鲁棒稀疏贝叶斯学习损伤识别模型(RSBLM-MoG),因利用混合高斯分布准确地量化损伤识别中的不确定性而得到了较好的损伤识别结果。然而,该模型在损伤识别中忽略了多组测试数据之间相似性信息的利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损伤识别精度,通过贝叶斯联合学习技术实现多组测试数据之间相似性信息的利用,提出基于混合高斯分布的联合鲁棒稀疏贝叶斯学习损伤识别模型(JRSBLM-MoG)和其相应的基于Laplace近似的期望最大化算法。平面桁架结构数值算例和固支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JRSBLM-MoG的损伤识别精度比RSBLM-MoG分别平均提高了7.61%和3.54%;JRSBLM-MoG可有效利用多组测试数据之间相似性信息提高损伤识别精度。
  • 交通工程
  • 杨晓光, 刘麟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14-34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拥堵、事故、排放与能耗等“交通病”日趋凸显,提升城市交通治理能力及现代化水平是防治交通病的重要策略。城市道路交通体检(Urban Road Traffic Examination, URTE)旨在城市体检的基础上聚焦城市道路交通,定期监测城市道路交通健康状态,以及时、精准地发现交通病并诊断致因,是交通治理的关键基础和有效环节。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交通体检数据获取和分析技术的变革,城市道路交通体检已成研究热点,但尚处起步阶段。通过梳理和分析城市交通体检的内涵、外延及理论基础,提出城市道路交通体检概念及体系架构,包括研究体系和应用体系。针对研究体系,特别综述了城市道路交通体检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首先总结了相关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应用价值,归纳了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交通状态参数计算方法;随后,进一步梳理了全息城市道路交通特征、交通病识别和特征分析及体检指标构建方法;最后,从交通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层面,依次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病(问题)致因。综述研究表明:虽然城市道路交通体检研究已初具基础,但关于交通体检指标体系及方法体系构建、交通健康状况诊断和交通病致因解析等关键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展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城市道路交通体检研究提供参考。
  • 董红召, 林少轩, 佘翊妮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43-35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驾驶人情绪识别方法存在的识别实时性不足、识别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一种表情识别及其时序情绪表达的驾驶人情绪识别方法。首先,建立VGG Lite驾驶人表情识别模型,在传统VGG Net模型结构上,通过改变卷积层堆叠结构以大幅减少模型的参数量,修改激活函数以增强模型对人脸表情中细节特征的表达能力,并在模型中增加性能优化层来提升模型的收敛性和泛化性。其次,分析表情时序变化与情绪状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时间序列演变的情绪表达方式,设计了包含表情时序转化、表情-情绪量化映射和时序情绪表达的驾驶人时序情绪识别方法。然后,采用Fer2013数据集,将所提出的VGG Lite驾驶人表情识别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验证,证明了该模型不仅可以保持高识别准确率,还有效降低了模型参数量,从而提高了识别速度,此外,采用自制数据集识别表情获得了98.8%的高准确率,证明了该模型能有效识别不同驾驶情境中的驾驶人表情。最后,以公交车驾驶人情绪识别为例对提出的时序情绪识别方法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驾驶人各种表情转换下的复杂情绪状态,平均识别率高于95%,比单帧情绪识别方法提升5%以上,每帧图像的情绪识别耗时平均低于0.03 s,每秒平均识别超过10帧,满足交通驾驶情绪识别的实时性要求。所提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评估驾驶人的情绪状态,为提高交通系统整体安全性和效率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 汽车工程
  • 黄晶, 刘祥臻, 胡林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56-37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动驾驶车辆的发展与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交通安全性和通行效率,然而由于当前大多数自动驾驶车辆的决策规划算法和控制策略侧重于考虑安全准则而忽视了驾乘人员的驾驶习惯差异及人机协调准则,在自动驾驶过程可能造成乘员的不适感觉。因此,在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安全性的同时实现舒适性的优化,特别是解决乘员晕动关联舒适性问题已成为自动驾驶车辆舒适性提升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针对自动驾驶车辆的乘员晕动关联舒适性的防治问题,首先从乘员晕动症内在产生机理和自动驾驶车辆外部运动参数两方面进行晕动致因分析;然后梳理分析了当前晕动关联舒适性研究中常用的主观、客观评估方法和晕动关联舒适性预测方法;最后,结合致因分析结果,从自动驾驶规划控制算法的优化和人机交互功效改善两方面归纳总结了乘员晕动不适的减缓控制策略。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从晕动致因模型的完整性、生理信号采集方式及其有效性、晕动关联舒适性评价标准量化与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乘员晕动减缓控制策略的进一步优化等方面提出未来展望,这些将为自动驾驶车辆的晕动关联舒适性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提升提供研究参考。
  • 熊璐, 吴建峰, 冯天悦, 邢星宇, 陈君毅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71-38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评价自动驾驶安全性测试的全面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面向逻辑场景评价提出全面性、准确性、可见性的评价目标。进而,提出面向逻辑场景危险域模态、分布和占比的危险域识别方法,基于离散的具体场景测试结果,在逻辑场景层级全面评估被测系统的安全性。首先,基于Mean Shift算法对具体危险场景聚类实现危险域分区,以发现不同危险场景类别;其次,采用基于特征选择记忆化的决策树算法划分各危险模态的区域边界;最后,解析划分路径以自动化计算危险域占比。为验证所提出的危险域识别方法,将其与基线方法在多模态测试函数上进行对比,发现所提方法在危险域模态、分布和占比方面的计算准确度均优于基线方法。进一步在测试函数和切入逻辑场景中开展应用试验。在测试函数上,基于不同的优化算法进行危险域识别,验证了危险域识别方法的通用性,并基于识别结果对比了不同优化方法的搜索效率。在切入场景上,应用所提方法识别得到切入场景中占比为44%的3个危险域模态及相应的空间分布;并在分析其中2类典型危险场景的基础上,对被测系统提出4项改进要求。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危险域识别方法可以有效识别自动驾驶逻辑场景中的危险域,在逻辑场景层级全面且准确地评估被测系统安全性。
  • 申江卫, 刘伟强, 高承志, 陈峥, 刘永刚
    中国公路学报. 2024, 37(5): 383-39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4.05.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锂离子电池组内单体不一致性以及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给其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精确且高效估计带来挑战,而传统方法往往忽略电池不一致性影响或者计算复杂度高,难以对电池组进行高效且精确的SOC估计。为提升实际使用环境下锂电池组SOC估计精度和效率,开发了一种基于迁移模型的锂电池组SOC估计方法。首先,在传统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参数辨识、SOC与模型参数关系曲线拟合等工作完成迁移模型搭建,以此来应对温度变化对模型参数的影响并降低重复建模所需的工作量;之后,结合 V min+ V max模型( V min+ V max Model, VVM)对电池组SOC进行了表征,充分考虑电池不一致性影响并且减少了电池组SOC估计的复杂程度。同时在电池组SOC估计的过程中融入权重因子,调整电池组输出SOC,防止电池组出现过充过放现象,保证电池组的使用安全;最后,设计开展了不同温度以及变温状态下的电池组试验测试,对电池组中单体级及模组级SOC估计精度进行了验证,并与传统的电池组SOC估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几种不同温度下的单体及模组SOC估计结果均保持较好的计算精度;在变温状态下,电池组SOC估计方法仍然具有较高的精度。其中,单体电池SOC估计结果平均绝对误差最大为1.30%;在恒温状态下,电池组SOC估计结果的最大平均绝对误差为1.49%;而电池组SOC估计结果在变温状态下的最大平均绝对误差为1.21%。证明了所提方法具有计算精度高、计算复杂程度低以及安全可靠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