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28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20
  

  • 全选
    |
    目录
  •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2.3%,世界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的10%,其中75%以上分布在中国西部的高海拔高寒地区。多年冻土与自然界其他岩土相比,因其含冰特性与温度敏感而具有特殊的工程性质,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国内外对冻土的研究虽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大面积连续多年冻土地区,尤其是高海拔高寒地区有计划地开展道路工程修筑技术研究则始于1973年成立的青藏公路科研组。科研组通过40余年的持续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在冻土工程理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公路建设与养护体系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与创新。然而在高海拔高寒地区建设具有25 m以上宽尺度路基、80 cm以上厚重路面结构的高速公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障碍。
          青藏高速公路是国家“71118”高速公路网中京藏高速尚未建设的最后一段,是青海与西藏两省区的“脊柱”工程,其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对保障国家安全,维护领土完整,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促进西藏民族团结进步,实现西藏与内地同步进入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支撑和保障青藏高速公路建设, 2013年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专项“青藏高原高等级公路冻土环境效应及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正式启动,2014年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研究立项,正式从国家层面启动青藏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的全面攻关。
          结合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冻土等特殊条件,该项目主要开展以下研究:
          (一)研究能否建设高速公路。基于《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针对青藏高原高速公路规划与建设中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等工程建设难题,分析工程致灾环境耦合作用的复杂性,阐明青藏高原工程走廊内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布局原则及冻土环境综合效应。
          (二)研究关键建设技术。在总结现有冻土区工程勘察技术、设计与建造技术及工程效果的基础上,结合高原冻土环境和高速公路水热交换特点,研发新的工程勘察、低温缺氧道路安全设计、大尺度冻土路基变形控制与稳定、高性能路面结构及大尺度工程构造物风险控制与建造技术,以及工程灾变监控与预警预报技术。
          (三)研究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以实现青藏高速公路建设与高原水、生态及冻土等环境和谐统一为目标,研究高原生态脆弱区域的植被恢复、野生动物保护、敏感水体保护与水土保持综合技术。
          (四)进行工程示范。针对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的研究成果,选择合适路段进行工程示范,并检验其长期效果。
          项目成果将提出青藏高速公路合理走廊选择方法;确定基于安全的高寒缺氧环境下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标准;攻克大尺度冻土路基稳定技术;突破高海拔高寒地区重载交通条件下高速公路路面耐久性技术瓶颈;提出保障大尺度桥隧构造物材料耐久与结构稳定的技术措施;形成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环境保护设计指南,建立工程构筑物灾变监控体系。研究成果将为高速公路跨越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实现国家高速公路网在550 km多年冻土地区的最后贯通提供全面技术支撑,也将全面提升中国在世界冻土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
          项目研究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学术性成果,本期《中国公路学报》专刊收集整理了部分成果结集出版,以期促进多年冻土创新研究成果和高海拔高寒地区筑路技术攻关成果的交流;同时对奋战在高海拔高寒地区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期盼他们充分把握国家和交通行业对青藏高速公路建设高度关注和希冀的机遇,脚踏实地,不断创新,及时总结,为深入推进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 汪双杰, 王佐, 袁堃, 赵永国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1-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规划中青藏高速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地质特征,首先回顾了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40余年工程地质研究历程,对高含冰量冻土与地下冰分布规律、多年冻土地表辨识标志以及多年冻土上限的勘察与确定等内容进行论述,并进一步讨论了多年冻土区公路工程地质区划与评价、冻土温度场分析特征、冻土区划与冻土地温的关系、公路冻土综合分类标准及多年冻土在气候转暖背景下退化的预警预报。在此基础上,结合高速公路高线性指标以及大尺度路基标准等技术要求,提出了新的冻土区工程地质研究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新建冻土区高速公路需要重点关注人为活动层以及路基本体中水-热-力的状态研究;在获得长期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冻土路基预警预报技术,并对预报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对现有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措施的适应性需作进一步研究,并需结合高原冻土地区最新的工程观测结果对原有冻土路基设计原则进行修正。
  • 道路工程
  • 汪双杰, 陈建兵, 金龙, 董元宏, 朱东鹏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宽幅路基热稳定性,量化评价路基尺度变化对冻土路基热收支状态的影响,提出了路基的尺度效应概念,以描述因路基尺度变化而引发的路基热收支状态的变化;应用数值仿真模拟手段,对比分析了不同路基尺度下冻土路基的热量传输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随路基宽度和高度的变化,路基热收支状态变化明显;在高温冻土区,宽幅路基的基底吸热量增大20%以上,路基下冻土融化潜热增大2.2倍以上,表现出更大的融沉风险;在低温冻土区,虽然宽幅路基基底吸热量变化不大,但热融蚀敏感系数明显增大,其面临的融沉风险不可忽视;与实测数据相比,提出的计算模型合理且可行。
  • 刘戈, 汪双杰, 袁堃, 陈建兵, 李金平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1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目前多年冻土区路基调控措施普遍存在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要求,对目前普遍采用的6种路基调控措施进行了系统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机理上优势互补、设计指标的优化提出了4种新型路基结构,在实体工程中进行了应用,并进行了地温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宽幅通风路基能有效降低路基高度,在暖季起到隔热作用,在冷季也可实现对流通风;块石-通风管路基由于通风管下部采用透壁结构大大增强了其与块石中空气对流换热效率,热棒-XPS板路基综合了各单一措施的调控优势,全年都可发挥出积极作用,2种复合路基调控效果均十分显著,能有效应对路基加宽后的吸热问题;空心块护坡路基既能对路基坡面起到良好的降温效果,还可对坡面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能有效防治高路基阴阳坡效应;无序堆放结构由于内部存在较大空隙,调控效果要优于顺序摆放结构。
  • 汪双杰, 刘戈, 叶莉, 董元宏, 袁堃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多年冻土区由于路基加宽而产生的热效应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分析融化深度、融化速率以及融化盘形态随路基宽度的变化规律,对宽幅路基热效应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基于对传统单一工程措施的综合评价,根据各自的适应条件及作用机理提出了2种工程防治对策,并对13.5 m幅宽实体工程的地温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块石-通风管路基活动层范围内地温有明显下降,降幅为0.1 ℃~0.4 ℃;热棒-XPS板路基在路面下2~5 m范围内,观测断面地温明显低于对比断面,最大相差约0.8 ℃,2种复合工程措施都具有良好的地温调控效果,对宽幅沥青路面的热效应可起到防治作用,目前已在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建设中进行了推广应用。
  • 陈建兵, 刘志云, 崔福庆, 金龙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33-4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与外部环境间复杂耦合换热过程分析,遴选高程、纬度、考虑坡向与坡度影响的等效纬度和植被状况,及年平均地表温度等因素作为影响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的主要因子,并利用高精度遥感数据,初步获取了青藏高原工程走廊带各因子的基本性状分布。利用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沿线共计127个年平均地温实测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青藏高原工程走廊带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预估模型和多年冻土与融区分布的Logistic概率辨识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构建了青藏高原工程走廊带现阶段多年冻土区划,并分析了地温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地温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拟合度较高,且该模型较为准确地判断了融区、高温冻土、低温冻土的分布现状,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模型预估结果较准确。
  • 袁堃, 赵永国, 张娟, 李金平, 陈冬根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海共和至玉树公路K418+462处块石路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沥青路面铺设前、后的块石层内地温、块石层底热流密度以及路基中孔地温变化过程,研究了沥青路面对块石层内自然对流降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块石层内上下温差在路面铺设后明显降低,导致路面铺设后块石层中自然对流强度降低为路面铺设前的约40%;在沥青路面强吸热以及块石自然对流强度降低的影响下,冷季块石层峰值散热强度仅为路面铺设前的14%,同时造成暖季时路基吸热期延长约40 d以及路基吸热峰值强度剧烈增加,最终表现为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出现升温现象,冻土上限在路面铺设后下降约50 cm。为增强块石路基在高温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建议尽量减少块石上部过渡层厚度,同时引入架空层来加强冷季时块石层内自然对流降温效应。
  • 汪水银, 穆柯, 董元宏, 金龙, 李彦伟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4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多年冻土区低温施工环境对路面压实度的影响,确定其与路面现有病害间的关系,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马歇尔试验,系统研究了压实度与成型温度、击实遍数的关系,建立沥青混合料细观有限元模型,以实测气温、风速作为计算边界条件,模拟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施工期内混合料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低温施工环境使混合料局部出现不可压实区域,对后期路面病害产生和发展形成隐患;与传统模型相比,混合料细观模型可针对温度敏感型胶浆材料进行分析,反映其温度分布状况对路面压实度影响;以100 ℃,120 ℃作为二级路、一级路及高速路最低压实温度,提出不同工况下路面的有效碾压时间,为路面施工及养护作业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
  • 罗京, 刘建蓓, 王元庆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降雨条件下道路路面水膜深度的变化情况,通过3个全尺寸预制路面模型(6 m×3 m)在模拟降雨大厅中6种不同降雨强度及7个不同坡度下的水膜深度观测试验,实测了路面水膜深度,根据试验数据标定了水膜深度回归模型,验证并校核了国内外既有水膜深度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已有的几种典型路面水膜深度预测模型中,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数学物理模型,其中以RRL模型和Gallaway模型与提出的回归模型差异最小;各回归模型参数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标定回归模型的水膜深度观测值受试验条件的影响较大;当降雨引起路面产生水膜时,影响路面摩阻系数变化的水膜应以包含路面构造深度的平均水膜深度作为表征,而不是除去路面构造深度的路面水膜深度。
  • 董元宏, 朱东鹏, 张会建, 陈冬根, 龙炎飞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G214线共和-结古公路冻土路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挤塑式聚苯乙烯(XPS)保温板路基弯沉不达标及选材标准等问题,针对不同厂家生产的XPS保温板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得到了其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XPS保温板弹性模量对路基弯沉的影响规律,分别计算了其在施工荷载和工后荷载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基于计算结果提出了能够满足冻土路基设计要求的XPS保温板力学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路用XPS保温板应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即为满足路基弯沉的设计要求,弹性模量应大于45 MPa,为满足施工期和工后运营期的强度要求,抗压强度不得小于500 kPa。
  • 朱东鹏, 袁堃, 陈建兵, 谷志文, 刘戈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69-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高温多年冻土地区通风管路基建设提供参考,根据青海省共和至玉树高等级公路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通风管路基的传热特征,揭示不同季节通风管管内温度变化过程,分析了冻土上限附近热流密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冷季时通风管路基底部地温低至-6 ℃,通风管将外界冷空气的冷量直接引导至路基底部,对下伏冻土层产生了主动冷却效果;在2年的观测期内,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层地温未出现明显变化,冻土上限保持稳定;与同期天然孔地温相比,路基底层下5 m附近的土层出现了约0.3 ℃的升温,但该升温过程在通风管路基建设完成后初期已完成,随后趋于稳定,冻土热状况较为稳定;暖季时通风管的吸热强度是冷季放热强度的2.4倍,1年的吸热量约为7.76 MJ·m-2,通风管路基整体处于缓慢吸热状态。
  • 李金平, 王佐, 张娟, 袁堃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78-8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和冻土路基的设计、施工与养护提供参考,以漠北公路工程为依托,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对多年冻土区路基不均匀变形状况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路基内部不均匀变形随时间的发展规律,探讨了路基不均匀变形的成因。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区高等级宽幅路基横、纵向均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变形主要发生在暖季,而在冷季基本保持稳定;在运营初期,路基变形整体上随运营时间的增加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早期路基变形主要为路基下原天然季节活动层压缩变形,且以整体变形为主;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路基工程活动对其下部多年冻土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部分路段(尤其是高温多年冻土路段)多年冻土层开始出现不均匀融化,从而导致路基不均匀融化下沉加剧。
  • 张娟, 李金平, 董永康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工程构筑物监测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低温条件下长距离监测的分布式布里渊光纤监测传感技术方案,并使用差分脉冲布里渊光时域分析(DPP-BOTDA)技术在单模光纤中开展了分布式光纤传感试验研究。使用120 ns/100 ns和110 ns/100 ns脉冲对组合在50 km光纤传感长度上进行试验,研究2种脉冲对组合对应的布里渊增益谱、布里渊频移和信号的信噪比,探索了低温条件下长距离监测的分布式布里渊光纤技术空间分辨率和测量精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得到的光纤传感系统具有50 km传感距离,1 m空间分辨率和6.552×10-6应变传感精度,弥补了中长距离传感范围研究的空白。
  • 彭惠, 陈建兵, 王佐, 马巍, 穆彦虎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92-99,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新建道路设计时工程热影响的范围,以青藏公路为例,应用有限元与无限元耦合的数值计算方法,以土体温差ΔT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公路路基热影响的范围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温差ΔT在横向上表现出随横向距离增加而呈抛物线衰减的规律;在垂向深度上以冻土天然上限深度和人为上限深度为界,划分为天然冻土活动层、公路路基影响层以及下伏多年冻土层等3个主要区域;在天然冻土上限深度以上,温差ΔT随深度增加呈对数减小趋势,在天然冻土上限深度与人为上限深度之间,ΔT随深度增加而呈三次方增加,在冻土人为上限趋势深度以下,ΔT随深度增加而呈对数减小趋势。
  • 刘德平, 汪双杰, 金龙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10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了解共和至玉树公路(简称共玉公路)沿线的多年冻土地温分布情况,为多年冻土地温预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根据共玉公路及国道G214线地温监测资料,应用地温波动理论对共玉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采用非线性拟合算法进行地温曲线拟合,得到其不同分区的地温曲线拟合预测模型,并根据此预测模型对沿线多年冻土地温进行了预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理论地温剖面曲线与该地区实测地温剖面曲线形态基本相似,地温随深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稳定地温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相同,稳定地温深度也基本一致;用提出的地温拟合预测模型进行地温断面曲线预测效果较好。
  • 隧道工程
  • 姚红志, 张晓旭, 董长松, 范东方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106-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大温差环境下公路隧道防冻保温与多年冻土保护问题,依托中国首座多年冻土区公路隧道建设实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不同隧道保温隔热层铺设方式下的温度场变化,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保温材料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区隧道宜采用双层铺设方式;保温材料铺设在二衬表面或离壁铺设时应优先选用福利凯保温板,保温材料夹层铺设时应优先选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材料;研究成果可为避免多年冻土区公路隧道冻害和冻土融化,保障结构长期稳定服役提供科学依据。
  • 韩常领, 姚红志, 董长松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114-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多年冻土地区公路隧道承受的围岩荷载,给其结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冻胀荷载的计算方法以及围岩荷载的组合形式进行了研究。考虑围岩不均匀冻胀特性,推导了不均匀冻胀时圆形隧道冻胀荷载的解析解;建立了冻胀荷载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揭示了围岩性质、埋深、衬砌形状对冻胀荷载的影响规律;对冻胀荷载包络图进行简化并分解,拟合了适用于曲墙式衬砌的冻胀荷载简化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荷载分布特征参数和量值特征参数;总结了多年冻土区公路隧道荷载组合形式。结果表明:冻胀荷载实测值为0.8,1.03 MPa时,提出的冻胀荷载解析公式的计算值为0.62,1.12 MPa,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以有限元数值方法计算结果为参照,冻胀荷载的简化计算方法平均相对误差为5.13%,可满足工程应用的精度要求。
  • 交通工程
  • 汪双杰, 张驰, 金龙, 邵东建, 马向南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120-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急弯路段小客车行车危险性进行排序,辅助决策者找出急需改善的危险路段,提高道路安全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效能,利用临界附着系数和路面附着系数作为分析指标,选取25组试验路段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路段按危险性大小分为8级,利用数理统计和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确定单因素评判矩阵和影响因素权重,进而得到综合评判结果;结合不同危险等级对应的权重,得到综合评判系数,以此对25组试验路段危险性进行排序,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行驶速度和圆曲线半径是影响急弯路段小客车行车危险性的最主要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的结果与实际事故数据资料相符。
  • 刘建蓓, 罗京, 郭腾峰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128-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合理确定降雨等不利气象条件下高速公路安全限速要求,提出基于安全容许速度的雨天公路可变限速控制策略,将安全容许速度定义为道路综合环境所能提供的最大安全车速,即道路线形所能提供的安全车速与道路环境状况所能提供的安全车速中的较小者;构建了综合考虑道路线形、道路环境、视距、路面状态因素的安全容许速度确定模型;基于安全容许速度,给出了降雨气象条件下可变限速标志的设置方法,为降雨等不利气象条件下确保行车安全的高速公路可变限速值选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安全容许速度的雨天公路可变限速方法能够克服静态限速方法存在的不足,提高路段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 张驰, 孟良, 汪双杰, 陈建兵, 邵东建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134-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驾驶人制动行为下小客车在曲线路段的行车风险,综合考虑降雨、超速和道路线形等因素,利用CARSIM软件建立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以临界附着系数和侧向加速度作为行车风险评价指标,基于数理统计理论,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运用MATLAB软件建立曲线路段小客车行车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车速和圆曲线半径对行车风险影响显著,制动力影响一般,道路超高的影响较小;当采取一般制动行为时,即使道路线形较差、车速较快且天气情况恶劣时,小客车基本也不会发生侧滑;当采取紧急制动行为时,若超速行驶,则不论道路线形及天气状况好坏,都有可能发生侧滑;在进行小客车行车风险评价时,满足了附着系数的要求,也即满足对侧向加速度的要求。
  • 目录
  •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2): 143-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