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5-20
  

  • 全选
    |
    目录
  •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别策划
  • 沙爱民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1-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国客货混行的高速公路,从服役性能、交通安全、运行效率、出行质量等角度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论证了高速公路客货系统分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界定了其基本内涵和技术外延,提出了客运高速、货运高速和客运货运混行的中国未来高速公路三大系统及其智慧运行模式,顺应成为面向未来的新一代高速公路系统。结合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将传统客货混行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为客货分置的新型基础设施,由此构建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客运高速、货运高速系统,有助于优化建设成本和投资,更有助于实现高速公路系统智慧化,提升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水平,改善出行质量。
  • 综述
  • 王树英, 刘朋飞, 胡钦鑫, 王海波, 黄硕, 钟嘉政, 刘正日, 阳军生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8-34.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压平衡盾构在掘进过程中常遇到结"泥饼"、喷涌、刀具磨损等难题,需要对渣土进行合理改良,方可确保隧道顺畅掘进。常用的渣土改良剂有水、泡沫剂、分散剂、黏土矿物和絮凝剂,其中水和泡沫剂适用于各种地层,分散剂适用于黏性较大的地层,黏土矿物适用于缺乏细粒的颗粒土地层,而絮凝剂则适用于富水粗颗粒土地层,改良剂能够改变渣土的塑流性、渗透性、磨损性、黏附性、抗剪强度、压缩性等力学性质。针对盾构渣土改良难题,从渣土改良剂类型及技术参数、渣土改良评价指标及确定方法、改良黏性渣土力学行为、改良非/低黏性渣土力学行为、渣土改良下盾构掘进力学行为等5个方面,详细剖析了国内外盾构渣土改良理论和技术发展动态,总结既有研究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渣土改良研究方向建议:①水环境和温度对渣土改良效果影响;②黏性地层防"泥饼"新型改良剂的开发;③粗颗粒渣土改良技术;④渣土改良评价指标和体系的建立;⑤渣土改良作用下盾构掘进精细化数值模拟;⑥智能化渣土改良技术。
  • 夏才初, 吕志涛, 王岳嵩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35-43.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中国西部及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的建设,修建了越来越多的寒区隧道,然而寒区隧道冻害也频繁发生。隧道冻胀力计算是寒区隧道防抗冻设计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首先将现有的冻胀力计算方法分为基于含水风化层冻胀模型、衬砌背后积水冻胀模型、冻融圈整体冻胀模型3类。含水风化层冻胀模型利用侧压力代替冻胀力作用,衬砌背后积水冻胀模型将冻胀力归结于衬砌与围岩之间的局部积水冻结膨胀,冻融圈整体冻胀模型则认为冻胀力系冻融圈围岩含水冻结后整体膨胀所致。然后对这些方法及其基于的假定与适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最后重点分析了基于冻融圈整体冻胀模型的冻胀力计算方法,并归纳出3种考虑冻融圈冻胀变形的方式:①假定冻结圈冻胀位移模式;②假定冻结圈围岩各向均匀冻胀;③考虑冻结圈围岩非各向均匀冻胀。剖析了不同冻融圈冻胀变形处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并通过工程案例对比分析了不同冻融圈冻胀变形处理方法对冻胀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了考虑围岩非各向均匀冻胀时冻胀力解的适用性。研究结论可为寒区隧道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 崔洪军, 杨依哲, 朱敏清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44-54.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众多研究证明共享无人驾驶车辆(SAVs)交通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完全可控并为乘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即克服导致共享单车大量倒闭的运维和调配难题,也可消除制约公交竞争力的准时性、舒适性、覆盖性差的不足,有望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的主体出行模式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城市病。基于此,总结SAVs交通系统相对传统共享车辆系统在不同运行模式方面的优点及不足,综述SAVs交通系统的调度技术。从SAVs交通系统运行过程出发,总结并分析SAVs交通系统不同运行方式,包括SAVs交通系统出行需求产生方式、车辆与需求匹配方式、车辆路径规划与车辆再平衡方式,以及运行方式与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时对车辆行驶里程、车辆行驶时间、车队规模、乘客等待时间和服务水平等系统性能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对现有成果的梳理发现对于SAVs交通系统运行与性能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于选择SAVs的出行需求计算多未考虑需求转移的影响,能够有效在大型路网中使用的系统模型与算法依然缺乏,且对于SAVs交通系统的调度研究考虑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使之更符合现实情况。最后,基于提高SAVs系统性能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可为SAVs交通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 道路工程
  • 尹平保, 杨文斌, 贺炜, 陈彦虎, 刘剑锋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55-65.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足尺试验研究了镍铁渣加筋路堤的填筑方法及应用效果。首先,通过现场取样测试了广青镍铁渣的化学成分、环境影响特性及其工程材料特性。其次,提出了基于土工格栅加筋和改性土包边的镍铁渣路堤断面形式,总结了施工工艺。然后,开展了镍铁渣加筋路堤现场足尺试验,获得了镍铁渣加筋路堤施工期及工后的沉降量、水平位移、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曲线。结果表明:土工格栅加筋填筑后的镍铁渣密度为1.76~1.88 g·cm-3,平均压实度可达93.0%。各层镍铁渣的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工后沉降和沉降速率均较小。施工期最大沉降为26.24 mm,发生在路堤中部第2层镍铁渣处,小于预测值40.60 mm;实测路堤总沉降最大值为55.51 mm,小于预测值73.50 mm。上路堤施工导致第5层镍铁渣局部产生了29.64 mm水平位移,但工后各层镍铁渣的水平位移几乎为0。各层镍铁渣底的土压力呈阶梯形变化,土压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上路堤施工对第4,5层镍铁渣影响较大,可在下路堤顶面以下1.5 m范围内增设土工格栅。厂区重车荷载传递到各层镍铁渣底的附加应力较小,路堤安全稳定性较好。上述研究表明,广青镍铁渣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排水性良好,浸水膨胀率低,对环境无毒害,经加筋处治后,可直接入场(非预处理)填筑,其变形和稳定性均满足路用要求。
  • 张彧, 邹美思, 徐安花, 房建宏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66-7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因冻结温度和结晶差异造成的温度对盐渍土抗剪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以高含盐量和不同盐分类型的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开展试验研究。首先,选用青藏高原察尔汗-格尔木高速公路沿线采集的含盐量为10%~36%的氯盐含量高、硫酸盐含量低的盐渍土土样(HC-1,HC-2)和硫酸盐含量较高而氯盐含量较低的盐渍土土样(CS)3种高含盐量盐渍土作为试验土样,对3种土样进行冻结温度试验,验证其降温至-20℃时,土体不会发生冻结。其次,在5个不同控制温度(-20℃、-10℃、0℃、10℃和20℃)下,分别进行盐渍土直剪试验以得出温度与抗剪强度参数关系函数。最后,分析温度对抗剪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同时,利用数值拟合建立考虑温度影响下的盐渍土抗剪强度和切线弹性模量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由20℃降低至-10℃,3种盐渍土的抗剪强度和初始切线弹性模量均增大后趋于峰值,而随温度继续降低至-20℃后,HC-1和HC-2土样指标呈下降趋势,CS土样各参数结果却趋于稳定;不同含盐类型的盐渍土,温度对其破坏比Rf的影响也不同;在温度由20℃降至-20℃的过程中,HC土样的Rf在-10℃出现峰值,且在较低荷载(100 kPa)下,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在较高荷载(200,300,400 kPa)下呈现出先增大后趋缓的特点;CS土样的Rf在20℃~10℃、10℃~-10℃和-10℃~-20℃降温段呈现出先增大中趋缓后减小的分段式变化特点。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张清华, 袁道云, 王宝州, 韩汝利, 李俊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79-9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问题突出,其中纵肋与顶板传统单面焊构造细节疲劳开裂危害严重,为提升其疲劳性能,通过引入最新自动化焊接技术发展了纵肋与顶板新型双面焊构造细节。为明确其疲劳性能的关键问题,基于等效结构应力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纵肋与顶板新型双面焊构造细节各疲劳失效模式的等效结构应力影响面进行深入分析,确定了构造细节的主导疲劳失效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熔透率和焊缝几何尺寸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移动轮载作用下,纵肋与顶板新型双面焊构造细节的主导疲劳失效模式为顶板外侧焊趾起裂并沿顶板厚度方向扩展;对于该主导疲劳失效模式和焊趾起裂各疲劳失效模式,熔透率的影响不显著;对焊根起裂各疲劳失效模式而言,熔透率是关键影响因素,随着熔透率的增加焊根起裂各疲劳失效模式的等效结构应力幅值呈降低趋势,当熔透率达到75%时,其等效结构应力幅值均处于较低水平,此时纵肋与顶板新型双面焊构造细节的疲劳性能主要由焊趾起裂的各疲劳失效模式所控制;焊脚尺寸是纵肋与顶板新型双面焊构造细节疲劳抗力的另一关键影响因素,适当增大焊脚尺寸可有效降低焊趾起裂疲劳失效模式的等效结构应力幅值,进而提升焊趾起裂疲劳失效模式的疲劳性能。
  • 邓露, 王涛, 何钰龙, 孔烜, 淡丹辉, 毕涛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92-100.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车辆限载对钢筋混凝土桥梁可靠度和加固费用的影响,基于实测车辆动态称重数据和可靠度理论,研究了桥梁可靠度及其年均加固费用与车辆轴限值的关系。首先根据车辆动态称重数据统计得到交通荷载资料,在保持车货运输总重不变的前提下,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不同轴限值约束下的随机车流。然后,计算桥梁在不同轴限值下的时变可靠度,结合不同加固方案所引起的可靠指标变化确定桥梁剩余使用寿命及其年均加固费用,并拟合确定轴限值与年均加固费用的关系曲线。最后,以湖南某地区的实测车辆动态称重数据及一座典型的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为例进行分析说明。研究结果表明:对桥梁进行限载可以减缓桥梁可靠指标的下降速率;在车货运输总重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轴限值越大,桥梁的可靠指标下降越快,桥梁使用寿命越短;当轴限值不超过10 t时,桥梁使用寿命可以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而当轴限值超过16 t后,桥梁结构的可靠指标随时间下降明显,在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之前需要采取加固措施;采用3种常见的方案对桥梁进行加固后,桥梁剩余使用寿命随轴限值的增加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轴限值继续增大,3种加固方案对桥梁剩余使用寿命的影响越来越小,而桥梁年均加固费用却随轴限值的增大呈指数型增长。
  • 周军勇, 石雪飞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101-109.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虑车道荷载差异对多车道桥梁横向折减系数的影响,提出横向折减系数的多系数表达模式,并改进基于独立重复试验的相遇车道荷载方法以进行系数校核。首先,引入反映车道荷载差异性的车道修正系数和体现多车道荷载相遇概率的车道组合系数,形成横向折减系数的多系数表达模式。其次,改进目前常用的基于独立重复试验的相遇车道荷载方法,将车道交通流量及荷载分布的差异性涵盖进来。随后,参数化研究横向折减系数的关键影响参量,包括货车通过控制断面的平均时间、荷载重现期、车道交通量和车道荷载分布等。最后,基于某高速公路实测动态称重数据,给出采用该方法校核横向折减系数的详细过程,并与传统方法及JTG D60-2015规范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改进相遇车道荷载方法,摈弃了传统方法中车重正态分布、车道荷载同分布、最大观测车重与均值3.5倍偏差关系等备受质疑的假设,是更一般性的解答。参数化分析表明:货车通过控制断面的平均时间和荷载重现期对结果影响很小,货车荷载模型及其在车道间差异性则影响很显著,说明对车道荷载分布规律进行准确建模的重要性。实测车道货车荷载数据统计发现:货车的交通量和荷载分布在车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传统方法和规范方法给出的横向折减系数均高估了实际情况,最大达19%,可能造成设计与管养资源的浪费;而基于该方法校核的横向折减系数,更能深入揭示各车道荷载的贡献规律,准确反映不同车道组合作用下的荷载横向折减规律,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价值。
  • 刘新华, 周聪, 张建仁, 李立峰, 石雄伟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110-12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钢-混组合梁负弯矩区桥面板的开裂问题,以桥面连续钢-混组合梁为研究对象,负弯矩区桥面板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 Concrete,UHPC)代替传统普通混凝土,对其抗裂性能展开研究,并设计3根不同负弯矩区接口形式的钢-UHPC组合梁,采用一种独特的转角加载方式进行全过程静力加载试验,获得转角、临界开裂荷载、应变等关键试验数据;基于Abaqus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建立试验梁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对试验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钢-混组合梁负弯矩区采用UHPC,能明显提高负弯矩区的开裂性能、有效解决了负弯矩区桥面板的开裂问题;建议了合理的负弯矩区接口形式及负弯矩区UHPC纵向铺设长度取0.1L;采用黏结滑移理论,提出了简易的UHPC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 耿萍, 曾冠雄, 郭翔宇, 何悦, 丁梯, 何川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122-131.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震动峰值、速度脉冲及结构的地震响应等方面,近场地震动常表现出和远场地震动不同的特性。依据地震动破坏势从NGA-West2地震动库中选出2条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并与2条远场地震动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到其频谱特性,即近场脉冲型地震波具有较明显的速度幅值,PGV与PGA比值及PGD与PGA比值较大,速度敏感区位于长周期段等特点。结合都汶高速公路龙洞子隧道工程,建立穿越断层带的隧道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横断面方向分别输入近、远场地震波进行计算,研究近场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穿越断层带隧道结构地震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隧道的等效应变峰值较远场地震动大,并且在速度脉冲特性更显著的集集地震波作用下的应变峰值更大;与远离断层处相比,在断层面附近隧道横断面的等效应变峰值分布规律发生了变化,其横截面等效应变峰值最大处由拱脚变为拱顶,且在4种地震波作用下拱顶处结构的等效应变均超过了混凝土的峰值应变,进入破坏阶段;断层带内的隧道地震响应明显强于围岩条件较好的地层中的隧道,而断层带与较好围岩交界面附近的隧道地震响应更为剧烈,应变峰值随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而迅速衰减。所得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一致,可以为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穿越断层隧道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 交通工程
  • 王雪松, 孙平, 张晓春, 张凯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132-14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中国驾驶人在高速公路上的跟驰行为特征,从上海自然驾驶研究试验数据库中提取48位驾驶人在高速公路上的跟驰事件并进行特征分析。利用自动化筛选准则及人工验证方式提取1 548个有效事件,选取后车车速与车头间距为性能指标,其均方根百分比误差之和为目标函数,利用遗传算法对Gazis-Herman-Rothery模型、GIPPS模型、智能驾驶人模型、全速度差模型和Wiedemann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及效果验证。基于误差、碰撞及后退等异常情况出现次数等比较其表现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中国驾驶人的适应性不同,智能驾驶人模型具有最小的误差和误差标准差,更加适合仿真中国驾驶人在高速公路上的跟驰行为。研究结果对于开发适合于中国驾驶人与道路环境特征的跟驰模型具有重要价值。
  • 蒋贤才, 张龙洋, 高苏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143-152.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环形交叉口左转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借助内侧环道与外侧环道设置左转待行区和直行待行区,并建立环道交通信号与进口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的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在饱和度等约束条件下,基于进口道停车线和环道停车线后不同的交通状态建立相应的延误计算模型,以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信号控制参数优化模型。案例分析表明:当左转交通量低于左转二次停车控制法适用的左转临界值时,所提出方法的延误较高;而当左转交通量高于该临界值时,左转二次停车控制法的延误快速上升并高于所提出方法的延误,且将导致环道锁死,而采用该方法仍能稳定运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分析进口交通量、不同类型环道数量和环岛半径等差异对所提出方法控制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形交叉口进口交通量增大,该方法适用的临界左转比例随之降低;当进口交通量的左转比例低于临界左转比例时,交叉口处于非饱和状态且延误低;反之,交叉口处于过饱和状态且延误高。当左转交通量高于450 veh·h-1时,增加左转环道有利于降低车均延误;而当直行交通量高于1 150 veh·h-1时,增加直行环道效果更佳。当进口交通量小于800 veh·h-1时,环岛半径对交叉口延误影响不大;而一旦进口交通量高于800 veh·h-1后,环岛半径对车均延误的影响随进口交通量的增长愈加显著,环岛半径越大,交叉口车均延误就越高。
  • 吴骅跃, 赵祥模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153-164.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基于视觉的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中,路面阴影、雨水、污渍和反光会对车道线识别和车辆导航造成干扰,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逆投影映射(IPM)和边缘图像过滤的改进车道线识别方法。通过逆投影方法可以得到原始道路图像的鸟瞰图像,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车道线的视觉特性并减少了干扰。同时提出迭代聚类分割方法对IPM图像中的灰度值进行分析,并保留与车道线颜色和形态特征最为接近的灰度点作为车道线边缘。随后提出一种搜索统计边缘图像中连续边缘区域的方法,通过分析边缘点并保留最长区域实现过滤道路干扰因素的目的。最后将该算法与其他常用车道线检测算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好地过滤路面各种干扰因素,有效增强干扰环境下识别模糊车道线、实车道线、虚车道线、弯车道线的能力,大幅提高了自动驾驶环境中的车道保持能力,并且由于该方法相比其他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去除路面干扰区域,因此识别车道线的速度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满足自动驾驶对于实时性的要求。
  • 汽车与机械工程
  • 张一西, 马建, 赵轩, 张凯, 刘晓东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165-177.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准确获取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状态参数信息,满足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蚁狮算法的无迹卡尔曼滤波状态参数估计器。针对无迹卡尔曼滤波(UKF)过程中噪声协方差矩阵的不确定性,采用蚁狮优化算法(ALO)对其进行寻优,并引入奇异值分解(SVD)的方法来维持噪声协方差矩阵的正定性,此外,基于指数加权最小二乘法对车辆侧偏刚度进行辨识并将其作为状态参数估计器输入。基于MATLAB/Simulink和CarSim联合仿真平台,建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参数估计模型,分别进行双移线工况和正弦迟滞工况仿真,并基于A&D5435快速原型开发平台进行双移线工况实车试验。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SVDUKF算法估计结果,双移线仿真工况下,基于ALO-SVDUKF算法估计得到的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55.7%、30.7%,正弦迟滞仿真工况下,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58.1%、85.1%,且在车辆处于极限失稳状态时仍能维持较好的估计效果;双移线试验工况下,横摆角速度的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仅为0.938 4(°)·s-1;提出的基于ALO-SVDUKF算法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状态参数估计器能够有效提高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的估计精度,可为车辆稳定性控制提供精确的状态信息。
  • 许文超, 王登峰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178-188.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驱动桥壳的轻量化水平和道路行驶疲劳可靠性,对驱动桥壳进行6-Sigma稳健性多目标轻量化设计。首先,建立驱动桥壳的虚拟台架仿真模型,并进行垂直弯曲刚性和垂直弯曲静强度的仿真分析,将仿真得到的桥壳本体各测点变形量和关键受力点应力值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桥壳虚拟台架仿真模型的可信性。其次,建立驱动桥壳的最大垂向力仿真模型,结合耐久性强化路面下驱动桥壳板簧座处的垂向载荷谱,基于名义应力法,对驱动桥壳进行了道路行驶工况下的疲劳寿命分析。然后,选取驱动桥壳本体各截面壁厚为设计变量,基于熵权法和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ing Preferences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方法研究各壁厚变量对桥壳综合性能的影响。结合RBF(Radial Basis Function,RBF)近似模型和NSGA-Ⅱ算法(Elitist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NSGA-Ⅱ)对驱动桥壳进行基于疲劳寿命的多目标确定性轻量化设计,获取Pareto最优解集,选取桥壳的优化方案。最后,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抽样方法和微存档遗传算法(AMGA)对驱动桥壳进行了多目标6-Sigma稳健性轻量化设计,得到桥壳稳健性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稳健性优化后,驱动桥壳本体的疲劳寿命降低了12.3%,但和初始结构的疲劳寿命相比,仍提升了117%;桥壳本体疲劳寿命正态分布的标准方差下降了72.1%,说明桥壳本体的疲劳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桥壳本体的质量升高了1.8%,但和优化前的桥壳原结构相比,仍实现减重5.9%。
  • 付胜杰, 林添良, 王浪, 缪骋
    中国公路学报. 2020, 33(5): 189-196. https://doi.org/10.19721/j.cnki.1001-7372.2020.0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纯电驱动工程机械利用电机来模拟发动机的功能,没有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符合目前节能减排的趋势,但电机调速性能和过载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另外,动力总成发生了变化,但相应的控制策略没有充分考虑液压系统的工作特点而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完善,因此,整机的动力性、节能性、操控性和安全性等均有待提高。为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纯电驱动工程机械的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变转速控制的定量泵负载敏感系统,并针对定压差不能满足工程机械在复杂工况下的高效性问题,提出一种变压差控制策略,使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进一步满足对动态响应或节能性的需求。建立了该负载敏感系统变压差控制的仿真模型,并在某8 t纯电驱动挖掘机上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压差与先导压力变化一致,仅与操纵阀杆的位移有关,而与负载压力的变化无关。在复合运动需要大流量时可通过操作手柄使先导压力增大,实现大范围无流量饱和功能,且在整个过程中流量变化曲线平滑,整机运行无抖动现象,具有较好的操控性;在压差为1 MPa时消耗的能量仅为压差3 MPa时的2/3;在低速需要小流量时,通过操作手柄保证系统压差处于较低水平,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压力损耗,提高了系统的节能性。所提出的变转速控制负载敏感系统变压差控制策略能有效降低能耗,提高系统的操控性。